第十三章 入赵都-第4/5页



    宁姨会心一笑,掀开帘子,车厢内淡淡熏风扑面而来。

    “走吧,你娘还在府里等你呢。年关将至,她可忙得很。”

    云翊笑眯眯地和驾车的马夫打个会面,布包的长剑挎在腰上,系好红袍翻身上马。

    “赵都规矩和太原府应当相去不远吧?走马当是可以?”

    年轻的车夫恭敬道:“小人明信回公子的话,公子要在赵都跑马也是无妨,只是不要纵马冲撞行人。”

    “别听他瞎说,你娘最看不惯大族子弟在城内肆无忌惮跑马。”宁姨掀开厚厚的侧帘,皱着眉道,“确实不会有人管你们,但是规矩就是规矩。”

    “那就启程吧,我就跟着你们。”云翊笑眯眯地看了一眼车夫,“要跑马也不行啊,我可不识路。不过尽量快一点,我也有事找阿娘呢。”

    赵都的气象确实与太原不一样,即便云翊为避开陈其谅没去同为赵国三大城的镇州,他一样可以想象,这儿的气象与镇州也绝不相同。

    因为这是一座新城。是韦氏自立赵国公后才修建的新城,它设计如此精妙新奇,又如此传统大气,几乎还原了大唐首都长安的格局。

    因为这是一座南方腹地的城市,赵定都于此,离强大的魏国如此之近,如同猎物向猎手袒露自己柔软的腹部。所以他真的避开了这二十四年所有的战争,赵都身上一点刀箭石火的痕迹都没有。这是伤痕累累的太原府城与镇州城永不能比的。

    云翊走马观花,跟着云府的马车一路向南而去,穿过半个西市,转向东方,来到了赵都最主要的街道。为自谦并与长安区分,这条宽阔的街道不叫朱雀街,而名为青鸟街。其中或许也有向南方的大魏示好的成分。不管实际有没有发挥作用,至少这二十四年里大魏专心致志向南方开拓,只在必要时走德州、景州、沧州一线北上支援抗辽东部战场。

    说到底赵国并无君王,只有一位垂垂老矣的赵国公罢了,即便固执的老人名义上从未向大魏称臣,实质上赵国一开始就只是大魏的属国。否则就算辽国内部矛盾重重,单凭赵国一个河套并上一个太行之地,怎么扛得住契丹铁骑?

    云翊远远看了一眼笔直通到“小明德门”的青鸟街,又转头看了一眼庄严皇城的青鸟门。毫不留恋地跟着马车继续往东。

    皇城在北而非靠近魏国的南面,宁愿靠近辽国也不愿完全将腹心交给魏国。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复原“小长安”的需要,也许有人会说赵都离魏国实在太近,这是基本的战略需要,但是在十六年人生几乎只有武的云翊眼里,这狗屁不通啥也不是。

    倒是一直看着云翊鲜衣怒马过西市的宁姨,以为他转头观望青鸟门是在疑惑为什么不进皇城,解释了一句:

    “皇城里将军和你叔父各有一所小宅,不过世家大族都住不惯官邸,另在东市买了更大的府邸。以后你要叫人传话,直接说东西云府就行了。还好那小卒机灵,直接来东云府找你娘,要不然你还得在‘小光化门’冻上几刻。”

    赵都毕竟不是长安,本身就不如长安大,除了北侧另有一宫门名为“真武门”,各方均只有一道城门。为方便与邢州、洺州往来,北侧的“小光化门”与东侧的“小通化门”格外宽敞,进一步压制了内城的范围,最终导致真长安里与皇城几乎等大的宫城在此被压缩成不到皇城一半的大园林。

    马车继续往东,云翊看着两侧的气派府邸,王、陈、马、刘、宁、景、杜,加上最东边的云府,这就是整个赵国各地的大族,也是赵国不可缺少的八支兵马。而北方更深处,是赵国最大的一支兵马,韦氏。

    云翊勒马,看着这比云家庄气派不知多少倍的豪宅,门前拴马的柱表一排八根,已经停了几辆马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