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法家与儒家,谁对谁错?
方允这批老儒生。
不仅想不明白,甚至连思绪都没有。
年纪轻轻的新儒生,身处儒家学派被打压、看不见未来而倍感迷茫、遭遇各类思潮冲击的时刻,还不如方允这一代人。
方允至少读了很多儒学书籍,也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知行合一。
从政多年,不论是民生、农业还是断案,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各种事情,不仅是对方允学识的检验,而且同样让方允的思想更加客观、充盈。
方允一心向善、竭诚为民,所以无论到何地做官,当地百姓都能受到好处。
新儒生就不同了。
他们不仅书读得少,还要为未来能不能升官发财担心。
别说指望他们,推广那个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诞生的“新儒学”。
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在儒家学派的书院里,书读着读着,便叛变了儒家学派!
转投了法家学派!
激进如杨浩然,本身是从
现如今。
法家思想从圣人商鞅的上古典籍中,领悟、总结出了弱民、愚民、疲民、辱民、贫民和虐民的“驭民六术”。
比起儒家思想表面上的虚伪仁义。
(不好意思啊,各位读者朋友们,今天的内容写不完了。)
(因为前段时间羊了,作者君的身体迟迟未能恢复,所以效率很低。)
(影响到大家阅读的话,作者君感到非常抱歉。)
(正确内容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更新,到时候后台会自动刷新。)
(直接就能阅读。)
(非常抱歉。)
(鞠躬,表达歉意。)
开局,大武仙朝,大豫道,澶州县。
书院同门恭喜杨浩然,写的文章《谈立国施政之本手、妙手、俗手》被皇城知府看中,邀请他前来一叙,赐他一段机缘。
杨浩然拿了符牌,离开书院,回松岭村。
他六岁时爹娘死于边关,跟比他大两岁的姐姐相依为命。
姐姐也不是亲的,她的爹娘同年死于妖祸。
她擅长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仅靠村里接济和书院补贴,就把生活经营得丰衣足食,穷文富武,杨浩然虽然走读书出仕一道,吃的却不比武生差。
杨浩然打算这次去临安,把姐姐也带上,让她领略一下江南的风景和皇城的繁华。
出发之前,杨浩然还有件小事要处理,他是村里的文化人,村长请他接待两位下山历练的武道修士。
起因是半个月前,村边的山上突然来了一大群猴子。
偷盗、抢粮、毁田、伤人,无恶不作,还有一手极准的投石之术,砸得村民们常常鼻青脸肿,却拿猴子们毫无办法。
村长把此事上报了县衙,县衙找武道宗门,派年轻弟子下山除猴。
杨浩然心情极好,一步顶三步,想快点回家,把好事告诉姐姐,半路却见村长的儿子,风风火火一路狂奔,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杨兄!
你姐姐出事了!”
杨浩然心一沉:“怎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