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年初二 我生辰



    “千秋雪,难抚心中怨念。

    万里途,不知何处为家

    “弱冠随君征敌寇,而立身死银返巷。

    二十八载如一日。只愿魂归故乡。”

    这是坐在桌前的凡路从林青棠口中听到的最后几句话语。

    戏台上的演员表演精湛,服装高度还原。每句台词都能用随饱满的状态传递到在场看客耳中。

    以至于此时林青棠这尽管已经眼眶湿润,还是一边抽泣一边全神贯注的欣赏着每一位表演者带来的精彩演出。

    但里青棠似乎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帮旁边凡路翻译。

    台上小生,花脸,武旦轮番登场,乌泱泱近百人往台上一站。真是好不热闹!

    只可惜凡路是一句话也听不明白,少女又看的太过投入,不忍心打扰。

    通过林青棠对前面两幕的翻译,凡路大概梳理出故事的脉络。

    ...

    十七岁的的年轻人在皇帝的号召下参军征战他国。

    当二十八年后,已是不惑之年的男人同军队战胜归国。皇帝钦奉其将军之位在京为官。

    男人多次命亲兵返回家乡接来亲人于京城定居,但均无结果只得作罢,

    原来早在男人三十之时。朝廷已经为巷中送来银饷,并带来男人战死的噩耗。

    ...

    如果故事讲到这里,那便是一个不算悲剧的悲剧。

    二十八年的征战并未夺走男人性命,只是注定无法返回故乡。

    但凡路认为如果将诗词内容补充完整,那么故事的后续将会是男人在得知家人认为自己已经战死的消息后,辞官返乡。只为魂归故里。

    如果以这段作为故事的结尾,男人最终返回家乡见到家人。终章以团圆作为结局似乎是最好的。那么将开头‘怨念’换成‘挂念’。是否更为确切?

    但这似乎是个不用思考的问题。流传几百年的戏剧,无数词人进行改编创作。古人远比自己想的深刻。

    意识到自己走神,凡路重新把目光放回戏台。

    少年很少看戏剧,也很少会对书中的人物共情,因为戏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大多在于留白。为在每一个人在记忆中留下不同但又最圆满的结局。

    但凡路的想法却恰恰相反。男人返乡看来圆满,但先不谈男人是辞官还是远调。都要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已是不惑之年的男人很可能因此抛弃自己半生的追求甚至丢了饭碗。

    而且二十八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如果当男人返乡后发现家中已无相识亲人时。这个故事便会彻底成为一个的悲剧。

    何为故乡?有故人的土地才叫故乡。但又似乎,失去的岁月才叫故乡。

    看着戏台上从开幕便穿着铠甲的武生脱下官服,少年便笃定故事的后续将会和自己拟定的结局有大幅度的重合。

    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林青棠,凡路便悄然离开戏场。准备去不远处的夜市逛逛。

    夜市中多是也街头小吃,其中不乏当地美食。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今天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凡路想买些吃食晚上和青棠庆祝一下。

    但少年没走一会,便被一道叫喊声吸引。

    “漏(肉)包子,三文钱一个。”

    “漏(肉)包子,三文钱一个。”

    凡路抬头望去,原来是一个穿着满是补丁衣服的孩子正拎着竹篓在卖包子。叫喊声放在整个夜市中既不洪亮,也没什么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