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3/4页



    在农村推行殡葬变革,目的是将乡村死亡人员的遗体停止火化,将骨灰葬于运营性公墓或公益性墓地,或者不保存骨灰生态葬,公墓陵园网其中心就是制止乱埋乱葬,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倡导文化节省办丧事,变革落后的办丧风俗,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

    罗飞说:“殡葬改革作为一项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的社会变革,事关千家万户,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之举。存在的问题一是群众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三是殡葬管理监督不够严格,四是技术服务支撑不够有力。”

    受“入土为安”“有碑可祭”等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群众难以摒弃传统丧葬习俗,绝大多数群众仍倾向于选择“土葬”,对现代化绿色殡葬方式普遍存在排斥心理,主观上难以接受。有的群众受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影响,认为人死了应该完好无损地埋葬在自家地下,这样才能对得起故人。有的群众未树立正确行孝之道,违反殡改政策,以“厚葬”弥补“薄养”之过;有些存在攀比心理,“丧事不问价”,丧事葬礼大操大办、浪费惊人。

    受土地性质、规划选址、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公益性公墓建设条件苛刻、要求严格,公益性公墓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有的地方把公益性公墓建设单纯作为一项民政业务来抓,没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障支持力度不够大,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工作措施不够具体有力,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随着老龄化问题逐步严重,公众对墓地需求持续增加,一些经营性公墓价格持续攀升,群众只能“望墓兴叹”,致使个别群众发生私葬乱葬现象,给殡葬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虽然各地每年都集中开展殡葬督察活动,但基本都是由民政部门会同乡村干部开展,加之乡村工作头绪多、事务杂,工作精力非常有限,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致使一些违反殡葬法规的人和事难以得到及时查处,仍存在乱建公墓,出售或炒买炒卖墓穴、偷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制约了殡葬改革工作进程。一些地方对殡葬市场监管不够有力,使商家钻了空子,依然存在非法经营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设备和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行为,助长了“违规殡葬”乱象。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死亡有着天然的忌讳心理,同时对殡葬行业也抱有极大的偏见。

    罗飞又说:“针对咱们社区面对的各种问题,对策建议一要加强宣传引导,推进移风易俗;二要加强基础配套,保障服务供给;三要加强监督管理,解决突出问题;四要加强培养力度,夯实人才支撑。”

    “响应国家殡葬改革,我们要奖罚并举,把殡葬改革好好的执行下去。”段培栋说。

    “培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罗飞问。

    “一是取消殡葬喇叭和低俗娱乐活动,改为哀乐;二是传统棺木土葬,改为树葬或保留骨灰生态葬;三是用遗体告别仪式来替代发丧,用献鲜花替代封建迷信用品,用戴黑纱或白花替代披麻戴孝等。”段培栋说。

    “由于乱埋乱葬,招致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在平湖区的乡村和城郊分离部,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更为突出,这个矛盾要解决。”罗飞说。

    “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慎终追远、敬老孝亲、厚养薄葬,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节俭、廉洁办丧,制止大操大办。”段培栋说。

    “改革目的是依靠而不是强制群众逐步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铺张浪费的方式处理死者遗体和办理丧事的习俗,代之以科学、俭朴的殡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项社会风俗改造工作。在不同的地方改革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咱们社区改革目的的重点是节约土地,大片的坟地占用肥沃的土地是巨大的浪费。”罗飞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