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2/3页
黄金岭背依有隧道公路的藏马山,西临兴达路,东靠黄金沟,南面是新修的生产路。李虎计划在藏马山南麓缓平地带筹建黄金岭新村,将岭下的黄金岭村搬迁至黄金岭西侧,兴达路东侧。李虎的计划得到村党支部和村民们的认可,于是李虎着手新村的规划与建设。
老书记李泽凯说:“新村建设可以使黄金岭村不再受黄金沟的影响,不再为担心黄金沟泛滥而头疼,人们的出行与生活将极为便利,使美丽新农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村民们说:“新村与孙家坡从服装厂一路之隔,使人们工作与学习几乎足不出户,在节约时间和便利方面犹如天助,为新农村建设与村民们致富加速度,是新时代发展必由之路。”
李虎自己说:“为了新时代新农村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应该***员的光荣称号,无愧党和人民。”
乡高官傅斌说:“广大的基层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时代先锋和楷模,值得学习和尊重,他们是千百万***员的写照,无愧党和人民的嘱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坐着不平凡的事情。”
新时代背景下富农强农是国家战略方针,保障农民生产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黄金岭村利用农闲和枯水季大力建设生产渠,确保排洪和灌溉万亩粮田。
黄金岭在滨海镇属于最大的行政村,全村人口约3600人,人均耕地3亩多,黄金沟两岸河道林带约有千多亩,是滨海镇地多烂河叉多的村子,因为交通和水利所限,是临江市苍源县最贫困的行政村之一,生活在贫困的边缘。他们要想甩掉贫穷的帽子,必须自力更生,发展美丽新农村建设,利用现有的条件致富发家就必须水利先行,而且还要快马加鞭,大干特干。
兴修水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黄金岭村在没有建完新村之前,还没有经济实力投入水利建设,只有搞好新村建设一个,才可能进行下一步建设。
黄金岭新村建设如火如荼,工程进展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村在勤劳的人民手中经过不懈努力建成。全村的搬迁进入倒计时,公正摇号结束,人们欢天喜地地搬进新居,学生们也进入新学校愉快地读书,黄金岭新村呈现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人们在歌唱***,歌唱新中国,歌唱改革开放,歌唱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村之中,也把黄金岭村房改一并完成,鳏寡孤独残被安置在特别安置房,村党支部和村委没有落下一户,为他们能够住上和住得起新房而竭尽所能。在新建党群中心第一次会议上,李虎和村两委领导决定来下一步建设方案,齐心勠力建设水利设施,全心全意致力于富农强农建设。
李虎在会议上强调说:“水利设施的建设利村利民,两委成员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号召大家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蝇头小利阻碍黄金岭新村的建设和水利建设。”
“我们一定响应建设,不给村集体建设拖后腿。”党群们纷纷赞同。
“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不依不靠,用我们勤劳的双手绘建我们的家园。”李虎说。
“齐心勠力,众志成城。”党群们说。
“众心齐泰山移。”李虎坚定地说。
黄金沟经过机械挖掘疏浚河道,众人齐心协力垒砌河堤,把弯弯曲曲的黄金沟取直,使河道在不影响流水和分洪是前提下利用河滩造田百余亩,使河顺了、水清了、两岸灌溉方便了,而且使过去泛滥的河道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河道治理结束,李虎把自己退下来的集装箱房捐给村里当做护林管理房,集装箱房有自己的独立供电系统,也是志愿护林的李庆福夫妻的家。李庆福是革命伤残军人,一生无儿无女,他们主动照顾孤儿李爱国和李娜二十多年,并把二人培养成了大学生,取得硕士学位的李爱国参加工作以后,数次接李庆福夫妇去南京去住,李庆福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最终选择留在家乡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