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诸神之战-第2/3页
量子力学之父,提出“能量子”以及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马克斯·普朗克(1918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相对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192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原子模型”和“并协原理”,哥本哈根诠释的掌门人,尼尔斯·波尔(192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发现“康普顿效应”的阿瑟·康普顿(1927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发明“威尔逊云室”的C.T.R.威尔逊(1927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发现“理查森定律”的欧文·理查森(1928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物质波理论”也就是“波粒二象性”的路易斯·德·布罗意(1929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测不准原理”,建立“矩阵力学”的维尔纳·海森堡(193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建立“狄拉克之海”,成功预测“反物质”存在的保罗·狄拉克(193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薛定谔波动方程”的薛定谔(193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不相容原理”的沃尔夫冈·泡利(1945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提出“波函数坍缩”的马克斯·玻恩(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发明充气白炽灯的欧文·朗缪尔(1932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提出“德拜比热式”的彼得德拜(1936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除了这17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外,这29人中,还有一个人较为出名:布里渊。
在这次索维尔会议,引申出物理学史上,继“光的波粒之争”后,又一次著名论战:“爱因斯坦-玻尔之争”,还有那句著名的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
在这次会议上,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海森堡提出了自己的“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认为,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观测,不可避免的会对微观世界产生干扰,因此人类永远无法准确观测微观世界。并且提出微观世界不是具体的世界,应该是“量子化”的世界。
所以哥本哈根学派坚持的理论也被称为“量子论”。
海森堡的这一原理,很快便遭到了爱因斯坦的反对。爱因斯坦坚持“客观实在论”,爱因斯坦认为不管是宏观事物还是微观事物,即便是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不会因为观测而改变。就像月亮就在天空中,无论人类是否看它,它都在那里。爱因斯坦认为当前人类无法准确观测微观世界的物质,应该跟测量工具有关系。
可是海森堡的老师,也就是玻尔,并不这么认为。
玻尔认为跟测量仪器无关,人类就是无法准确观测微观世界。
玻尔在这次会议的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提出了著名的“并协原理”,玻尔指出经典世界和微观世界是两种世界,经典世界是具体的,而微观世界是量子化的。两个世界存在不可忽视的屏障,如果经典世界中的人类想要观测微观世界,就会影响微观世界的量子化,也就是会导致微观世界发生变化,学名叫做:量子坍缩。
两个人谁都说服不了谁,从此展开了将近二十年的论战。在此期间以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为首的“实在论”一派,设计了多种思想实验去攻击“量子论”一派,这其中就有著名的“EPR佯谬”、“薛定谔的猫”等等。
可能薛定谔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用来讽刺“量子论”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在后世竟然成为了量子力学走向宏观世界的一大支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