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李凡终极争夺战-第2/4页





    “李凡,我送你一句话,你是一个改变了教科书的人物。“

    “我是服了,我要给你生孩子。“

    “那个,我没这功能,你需要男朋友不?“

    ……

    在一片吹捧声中,李凡自己的内心此时也是波涛汹涌的。

    从8月分开始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后出师表》考据研究》开始,这5个月的时间内,他依次写出了《《古文尚书》考据研究》《《今文尚书》考据研究》《古代舆车考据分析》《孟子疏证》等8篇文章,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完备的论据,向这个时代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才思。

    《《后出师表》考据研究》一出,李凡也把“新考据学“的概念带到了这个时空,《《新考据学》概论》则作为引路灯的文章,对新考据学的治学理念、研究方向、考证方法做了框架式解读,至此,新考据学的初步轮廓已成。

    可是,即便李凡有通天的才华,即便李凡有广泛的知名度,不过因为身份以及资历,他所提倡的新考据学也基本会长期处于社会各界所轻视的状态,甚至很多圈外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小孩子的嬉闹。

    即便是文学圈子,即便诸位大教授大学者充分认可李凡的学术水平,但是也没有人会认为新考据学以后的发展,更不会想到这个俊朗的男生会在17岁的年纪开创了学术领域未来大名鼎鼎的一个学派,这是任何人所不敢想象的。

    这五个月的时间,并不只是李凡一个人在战斗!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他的新考据学的独特魅力同样吸引了一些文人学者。

    顾亚婷发表了《《海内十洲记》考据研究》《玉钗发展史纠错》《三礼名物制度考证》三篇文章。

    蔡咏也发表了《汉书注解》(上)一文

    ……

    李凡知道新考据学的推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受到公正的正视需要一步步来,需要所有对此感兴趣的文人学者一起努力。

    而5个月后的今天,新考据学终于跨过了第一道门槛,迎来了学术界的初步认可,这,是新考据学的第一步胜利!

    教育部今年新版的《高考指南》以一个“疑“字认可了李凡的学术研究一事,很快就在整个网络上传播开了,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以各种夸张的标题推出文章,李凡也成功地再次成为了百度热搜榜的头名。

    诸位网友纷纷发来贺电:

    “帅李,今天绝对是你从事学术研究转折的一天!“

    “教育部认可啊,新考据学这下算是正规门派了!“

    正规门派?

    李凡顿时觉得网友的这个词用得太准确了,以前还真好像是旁门左道。

    教育部官微稍后也对此发表了微博:明年起,新版本教材(包括国文课本、历史课本等)统一将《后出师表》列为“存疑“文章!希望广大学者继续为学术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得到教育部公开声明后,新考据学“登堂入室“了!

    必须庆祝!

    请同学们搓了一顿,李凡回到家后,依旧心中热浪翻涌,浑身都是干劲儿。

    他兴奋地打开电脑,想要再写一篇文章,不过这时候,京大的电话打了过来。

    崔院长亲自来的电话,一是鼓励李凡再接再厉,二是,《博雅杯》冬令营过几天开营了,嘱托李凡早些过来。

    可崔院长万万没想到的是,李凡拒绝了参加《博雅杯》冬令营,这直接把崔院长弄糊涂了,几个意思?

    李凡的原因是:《博雅杯》冬令营比较短,没有名师授课环节,基本上就是学员们以一篇篇的文章进行PK,竞争最终的《博雅杯》状元。而李凡之所以参加《博雅杯》,主要是奔着名师授课来的,至于和同龄人一较高低,坦白讲,兴趣并不浓厚。

    尤其是现在,咱哥们儿都学术大拿了,还有人给自己戴上了学者的帽子,那自己去欺负一帮高中应届生,多少有些无聊和残忍,算了吧!

    李凡是委婉拒绝的,不过崔院长想得比较多了。

    崔院长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的,心道:这是不是已经根本瞧不上《博雅杯》了?或者说,现在在李凡眼中,京大也并不如以前那么有魅力了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