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打假狂人-第2/4页





    穷小子司马相如在京城被举荐做官后春风得意,赏尽风尘美女,于是便有了弃妻纳妾之意。他给卓文君写了一封十三字信,内容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有其他版本)。

    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顿觉其中之意: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字,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忆”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怨郎诗》同样是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已心寒,忽匆匆,三月桃花流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瞧瞧这数字诗设计得多么精妙,文采多么卓越,尤其这两首诗一来一回的互相应照,堪称绝笔!

    但是,可但是啊,接下来,李凡直接就给人家否了!

    他道:“《怨郎诗》这首诗我认为也是伪作!”

    嗡!

    现场顿时议论纷纷起来。

    “兄弟啊,卓文君真没几篇作品传世,你可悠着点儿啊。”

    “你信不信今天晚上卓文君能爬你床上去?”

    “帅李也是没谁了,真是‘没谁’了!”

    ……

    李凡见众人议论不止,他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略一停顿后,所有人都禁言了,等着李凡如何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李凡见状再道:“首先,诗中‘百无聊赖’一词是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的,出处是蔡文姬的《悲愤诗》。

    其次,在卓文君的时代,‘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

    最后,数字诗应该是宋末以后出现的,因为那是元曲风格。这个诗的情调也是元曲风韵,它非常像元代的散曲,应当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流传到元代以后出现的。

    这两首数字诗的名气非常大,但可惜,基本上是伪作无疑。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摄像诗直接给几位教授来了一个特写:作家孔远的状态是懵懂的,估计作家头衔含金量并不高;另外两位教授倒是非常欣赏地点了点头。

    “我有个疑问想问问李凡哥哥。”

    镜头立马打了过去,台上选手中站起了一个洋娃娃,她满头的金发,皎洁的皮肤,模样也就9岁左右。

    李凡一见这女孩儿脑袋都疼,可千万别问自己9岁尿床的事儿。

    杨宝宝好奇地问道:“那首数字诗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后面不是‘十万’么,怎么说少个‘亿’呢?”

    李凡解释道:“宝宝,这个啊,是因为古代的‘亿’就是‘十万’的意思,古代的单位计制是按‘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来排列的,逢十进一。”

    这时又有一个十四五岁的男选手站起身道:“不是‘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么?”

    李凡再解释:“这是我国在二战时期订为标准的,古代不是这样!”

    李凡话音刚落,现场不自觉地响起了掌声,热烈而又浓厚。

    后台。

    贾制片叹道:“博学多才啊!”

    编辑道:“自愧不如,看看那几位嘉宾老师,明显搭不上话。”

    孙制片也道:“哎,都说人家敢‘打假’,关键是人家真有‘大盖帽’和‘警徽’啊!”

    ……

    本来开场是嘉宾老师热场时间,各位老师简要地讲述一下有趣的国学知识什么的,结果,开场很快变成了李凡的‘打假’时间。

    舞台上。

    程教授道:“得,不用你李凡说了,卓文君的《诀别书》也在你那是假的了呗?”

    “对啊,就是假的,大家听我分析啊……”

    得,华国流传下来的卓文君的三首作品全是伪作!在李凡这儿全部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