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集体涨薪



    建元元年(1399年)正月,朱樉下诏,在江西、湖广二省试行官绅一体纳粮。

    以燕王朱棣为钦差,负责赣南地区。楚王朱桢,负责赣北。周王朱橚负责湖南,蜀王朱椿负责湖北。

    诏令一出,天下震惊。

    朝堂里的官员们,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怎么也想不到,建元元年的第一封诏书,竟是这玩意。

    更让官员们难以接受的是,大明的藩王居然能参政,而且是参与这么重大的税赋改革,完全就是乱弹琴啊!

    一时间群情汹汹,无数的官员上奏本,从各种方面论述,优待官员士大夫的好处。士绅一体纳粮,会伤了读书人的心,进而动摇国本。

    可朱樉已然铁了心,对一切有关官绅一体纳粮的奏疏,通通留中不发。

    内阁官员与六部的大员中,首辅詹徽数次入宫,请求朱樉收回成命,为士林赞颂。

    右都御史练子宁,在宫门前跪谒,声名大振。

    燕王等人尚未出京,名声便已经臭了。

    读书人不敢直接骂朱樉,全都编造谣言,各种污蔑朱棣等人,气的朱高燧差点当街杀人。

    燕王府,朱棣一脸愁容的望着眼前的老和尚。

    “大师,如只是接下差事,名声便坏成这样,若真把事情办成了,也会为天下读书人所不容吧!”

    道衍和尚呵呵一笑,“殿下,你觉得这满朝文武,官僚士大夫,喜欢先帝吗?”

    朱棣愕然,旋即摇头。

    朱元章厚待宗室,苛待百官,以致无数名士怀念前朝,其中便包括刘伯温这样的开国功臣。

    “元以宽治天下,轻刑薄赋,兵革罕用,不抑兼并,实为士绅豪族的天堂。”道衍和尚侃侃而谈,“若论士绅之心,在元不在明。可先帝能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靠的是兵戈之利,而非所谓的民心啊!”

    朱棣恍然,“本王受教了!”

    道衍和尚道:“王爷如今,当想着积攒实力,一旦朝中有变,可以兴兵靖难!”

    朱棣苦笑,“二哥只比我大四岁,瞧着身体也还行,就算病入膏肓,也会在临走之前,把我带上!”

    道衍笑:“真到那个时候,王爷尽管跑便是,熬过去便是拨云见日啊!”

    朱棣叹息,“我已经年近四十了,还要继续熬下去……!”

    道衍笑着说:“汉高祖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反秦,王爷的年纪还不算大!”

    朱棣闻言气闷,心里道:“这老和尚是真能说啊,怎么都有理!”

    出了正月,朱棣等人出金陵,前往江西、湖广两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

    朱樉这边,又推行了一道新政,那便是为官员们涨薪。

    此刻的大明官俸,以洪武二十五年修订为准,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二石,正二品六十一石……正七品的知县,月俸7.5石,从七品7石。

    按此刻大明一石大米五百文的价格算,一品大员一个月,也不过四十多两银子,全年下来也就五百多两。

    至于正七品的知县,月俸折银还不足四两银子,可为相当的低廉。

    对此,朱樉下诏,直接实行双俸制,如原本从五品的京官员外郎等,月俸不过区区14石禄米,按照新规就可以领到二十八石。

    不仅如此,朱樉给各级官吏发放补贴,如正七品的知县,每月还可领3块银元的补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