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夜袭-第6/7页
方雄、吴匡一直忙到巳时四刻(10点),实在抵挡不住睡意才回到帐中休息,一觉睡到酉时(17点)将近,刚刚醒来,文太守派的人已经等在帐外,于是方雄、吴匡、孔邑又来到太守府继续议事。当众人又议到黄巾降兵这个议题时,一如早上众人又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尽屠之”;一派建议“只诛首恶”,两边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吵作一团。文太守见孔邑一直默不做声,便咳嗽一声,等众人安静下来后向孔邑问道:“文都,卿可有何良策?”
孔邑原本觉得自己资历太浅,没打算发表意见,不过被文太守点名相询,只好整理下思路,起身答道:“明府,邑以为对降兵当区别对待。”
“此话怎讲?”文太守一听与旁人所言不同,便继续问道。而方雄和吴匡则顿时想到什么似的朝孔邑含笑点头。
“降兵虽有五千多人,然其中四千多人皆是被裹挟的流民,这些人迫于无奈,为了活命才不得不从賊,因此邑以为他们罪不至死。”孔邑答道。
“那其余一千多蛾贼呢?难不成君也认为该饶恕他们不成?”堂上一个赞成“尽屠之”的郡吏问道。
孔邑心知谋反乃“大逆不道”之重罪,从汉律上讲绝对罪不可赦,于是看了此郡吏一眼,继续道:“其余一千多蛾贼自然罪不可赦,不过此时却不宜‘尽屠之’,否则定会激起蛾贼的死战之心,为之后荡平全郡增加困难,此时如能让蛾贼认为明府‘只诛賊首’,便会让其有侥幸心理,有利于我军下一步行动,同时减少我军伤亡。”
孔邑此言并没有考虑从汉律或者经书出发,而是单纯地讲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平定全郡,因此方雄、吴匡听后立时表态支持,一同起身道:“末将认为文都所言有理。”而“只诛首恶”一派自然也纷纷表示赞同,只有“尽屠之”一派中几个死板教条之人抱着汉律不放,继续坚持己见,不肯妥协。文太守心中当然希望能尽快荡平全郡,也好将功抵罪,不至于因为治下生乱影响了自己的仕途,但是他又怕赦免反賊被人落下话柄,于是便看向主簿,主簿却是颇有些决断,当即对文太守微微点头,于是文太守咳嗽一声,等众人安静下来后决定“只诛首恶”、赦免并安置被裹挟的流民,另外暂时安排降兵协助修葺城墙,整备器械。议定了第三个议题,其实第四个议题也无须再议,下一步的作战安排自然是尽快斩杀賊首、荡平全郡,不过却须等到查明敌情后再做谋划。军议之后,文太守在府中举行了一场庆功宴,不少人仿佛完全忘记了前几日的窘境一般,饮酒赏乐,相邀起舞,而方雄、吴匡、孔邑三人则各怀心事,在宴席进行到一半时便借口军务繁忙早早地离开回营了。
几日之后,派去较近县城的侦骑陆续回城,带回的消息喜忧参半,喜的是离陈留较近的浚仪、封丘、小黄、东昏、外黄、圉县、扶沟、尉氏都安然无恙,忧的则是离陈留最近的雍丘已被贼军占据,而且郡北的浚仪、封丘、小黄、东昏、外黄城外都有数百到千余黄巾出现,据去雍丘的侦骑回报,雍丘城墙上悬挂着梁姓帅旗,城外黄巾营大概有数千人,应该是从陈留败走的黄巾重新聚集在了雍丘。
又过了几日,派去较远县城的侦骑也都回来了,郡南(睢水和汳水以南)六县除雍丘被贼军占据外其余五县都没出现多少黄巾賊,而郡北十县(浚仪、封丘、小黄、东昏、外黄、考城、济阳、酸枣、平丘、长垣)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黄巾,其中外黄城外只有数百人,让吴匡、孔邑等人略微心安,毕竟外黄城墙高大,戴邵、吴班等人又颇有武勇,恐怕不是数百黄巾能够短时间攻下的。
等待侦骑回报这几日,方雄和吴匡几乎忙得脚不点地,先是发放抚恤金、清点战功、赏下财帛,随后从数千协助守城的青壮和四千多被裹挟的流民中补充兵员,最后则是日夜训练新募兵,准备出城击賊。募兵进行的非常顺利,郡兵很快就扩充为两千人,县兵也增加为四百人,而吴匡对义从兵要求略高,只是补满了一千人,来异所率骑兵仍是一百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