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度过寒冬



项工重视的不得了,甚至可以说吹嘘的不得了的几个神秘的工件一直在摸索中加工着,干一干停一停,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光是内表层的焊接就进行了好几遍。一开始焊接时,辛师傅说:“焊层让它厚一些吧。”项工说:“不用,焊那么多没用。费工,还浪费焊丝。”就这样按照项工的要求焊了一遍,焊完后送去加工。工件回来后发现内壁一块亮,一块黑。很多地方连焊皮都没碰着。接着焊第二遍吧。又焊了薄薄的一层。再送去加工,又出现很多黑皮。运了回来,接着焊接,又是薄薄的一层。再一次的送去加工,还是出现了星星点点的黑斑。项工一看有点傻眼了,这件活怎么焊了四遍还不行?真是见鬼了。别说是星星点点的黑斑,就是有一个点也不行。这是绝对不行的,就是加工有毛刺都是不允许的。对于光洁度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到最后磨削以后会达到镜面一样的光亮度。现在这种情形哪行呢?没有办法最后再焊一遍吧。

就是这么一个工件焊了四次,加工了四次,又磨了一次。

假如说在焊接之前用内卡钳或内径千分尺将内孔在不同部位分别测量一下还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第一次没有测量,那么第二次经过加工以后有了一侧的基准便于测量了为什么还不进行测量呢?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或者说换一种方法,在第一次加工前进行一次内壁车削加工,车到没有黑皮为止,然后再根据要求进行接连的几次焊接还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吗?耗费工时之多是难以想象的,发生的加工费用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件没有实施的事情。一天经理和项工在技术室里很不满意的谈起了这批工件的加工问题。经理十分生气:“这种活怎么能焊接四遍,加工四遍,怎么回事?哪有这么干活的?行不行?会不会干?不行就走人。真是耽误事。”项工打着圆场:“第一次干没经验,以后就好了。”他这一打圆场分明是嫁祸于人,把责任都推给了焊工,把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经理说:“不行就罚款,这样干活不行。”说罢两个人神秘地相对诡笑了一下:“要不然试一试?”项工抿着嘴只是笑,没有吱声,也算是一种心照不宣吧。

更可气的是经理把小闫叫进了技术室:“你要是用点心,这台自动焊焊机能不能掌握?”小闫顿时一愣,不知怎样回答。简欣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恶心,赶紧推门出去。这样的话是不能听见的。但只是这一句就已经表达得明明白白了,还用过多的语言吗?但不知怎么没有实施。是小闫还有些自知之明的人性保留着对于一些事物的清晰态度呢?还是经理有所忌惮呢?还是他觉得荒唐收回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呢?

事情是极其可笑的。经理只是单方面的直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而没有询问电焊工师傅,不知道焊接工艺是怎么制定的,是谁制定的?首先分析的应该是焊接工艺是否存在问题,然后才是焊工的技术问题。他却完全搞错了,来了一个本末倒置。你花多少钱雇的焊工你心里不知道吗?你这点工钱雇的焊工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专业水平不清楚吗?要想用一个全能的焊工,就是再加上一倍两倍的工资也很难。这纯粹是花小钱使用大工匠。再说了,现在的两位焊工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问题不是出在焊工身上,而是工艺制定者的胡乱指挥。要知道这个工件是由自动焊的焊机焊接的,和焊工的焊接手法没有太大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你以前用的是什么样的焊工你不知道吗?以前动不动就外雇焊工来帮助焊接,现在什么时候请别人来焊接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真是商人的本性。利欲熏心的人幸亏没有采用罚款或换人的措施。这种想法也就自生自灭吧。这样反倒留住了两位很不错的焊工。

原本以为利润丰厚的这批活在这里待了很长时间才发出去,一直没有听见项工谈起过它的加工费回来没有。这对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自吹自擂的项工来讲是很不正常的。一定是哪里又出现了问题。但有没有赔款呢?这件事也同样的不知道。

残冬就要过去,天气一天一天的暖和起来。呼吸到外面的空气也有了清新的感觉。熬过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这季节交换的时候是多么的希望多吸进一些新鲜的空气呀。然而进了封闭了一个冬季的车间感到还有一股霉腐沉闷的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