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销售的艺术
一个月后,证书下来了,收到证书的姚谦,就将自己早先想好的新的销售策略写成文字报告递交给了陈金。陈金也非常爽快的同意了划拨资源以做尝试。
过了三天,姚谦将公司采购的血压计,血糖仪等体检道具玩的溜溜的。然后在陈金的安排下,带着两名新人小弟开着销售部的小面的前往羊城的农村。
请大家不要误会,在羊城真正的有钱人才会住农村。市中心住的大多都是牛马韭菜而已。
在前往农村的路上,姚谦郑重的对着手下的两人嘱咐道
“小王,小张,我在来之前就开会说过了,现在我再说最后一次,一会咱们聊公司产品的时候,你们千万千万不能对那些老人说买什么东西好,我们之间怎么吹牛那是我们的事情,你们谁跟老人提了,那就是非法行医!懂了吗?”
张凯和王梓同样郑重的点了点头。张凯和王梓和姚谦一样,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只不过他们学校不太给力,校招的企业被骗过去做了电话销售。
同样是电话销售,那为什么不来海王药业这样还算羊城有点名气的企业呢?抱着这样的心态,张凯和王梓比姚谦迟一个月左右跳槽来了海王药业。
姚谦这种新的销售模式还没法确定效果,会议销售那边又需要熟练工。像张凯,王梓这样的菜鸟萌新就被陈金打发过来给姚谦帮忙了。反正成则喜,不成也无妨。
还没到目标地头,姚谦就在路旁停下了车,脖子上戴个:海王药业健康顾问的工牌。穿了白大褂还戴个听诊器,一身打扮比医生还医生。
销售在姚谦看来就是忽悠,通过语言引导或者其他合法手段将无用的东西卖给其他人。
有多少人是买完就后悔,后悔完了继续买的?销售只不过是忽悠的时候起码给了点东西。只要不是白票,就算一个破石头说是艺术品卖个几十万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都管不着。
销售在姚谦看来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有几项原则。
第一:销售时要创造一个让人降智的环境,忽悠人掏钱也是要选择合适的地点的。
上辈子就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某教版的垃圾平板电脑,挂个教学用品的名头,就能以两三百的成本卖出四五千的高价。
就算是卖教辅材料,也应该是找老师强制推销而不是去网吧摆摊,这是销售的常见套路了。
从直销到保健品智商税,忽悠人的时候都会先营造一个陌生化的特殊环境,让目标客户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失去对自我判断能力的自信,只能听对方的。会议销售差不多就是利用的这种方式。
就像海王药业以前做保健品推销的时候,会专门安排人穿白大褂去医院住院部晃荡,那个时候的病患会下意识的相信周边看起来最权威的角色。
当然这种事情已经被铁拳打击过了。海王药业这种有点规模的企业还是不敢顶风作案的。小企业那就不提了,反正当老板的十之七八都有进去进修过一段时间。
要不怎么说资本家几乎都是人渣呢。
所以搞直销的要打扮成讲师,姚谦这样收智商税的当然要穿白大褂了,利用的都是这种身份天然的权威性。
直销那是骗穷鬼的,利用的是穷鬼对钱的贪欲,而像姚谦这样收医疗智商税刚好相反,最容易收割的反而是那些机缘巧合骤然暴富的富人。
第二点:要寻找价格不敏感客户。
讲人话就是要找到肯掏钱的人。
上辈子姚谦看过一个新闻,写出《隐秘的旮旯》的知名作家紫金程老师,被普田系医院忽悠,花了4500元做“小分子祛炎针”治疗。
某日作家紫金程发了一条博文,称早上去宁城仁医堂中医医院看腰肌劳损,本想做针灸,“结果被忽悠四千五打了个小分子祛炎针,说是一次性解决问题,没想到更痛了。我现在过去理论理论。”
之后,连续两天,紫金程连发了数条微博讲述他被忽悠打针后的“心路历程”
这家神奇的医院,神奇的主治医生,唐医生当天下午回复程老师,这一“小分子祛炎针”的原理是“中药颗粒粉碎成水分子一百分之一的大小,注射进体内。”
早上打的针,到晚上时候,紫金程已经直不起腰,站不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