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野农 下-第2/2页
当然,他还在其余方面对农民的生活有一些认识,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一些文字载体,譬如书上写着的男耕女织,譬如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亦或是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哦,还有,那一出著名的黄梅戏里,总是秀恩爱的那一对所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以上,基本就是郑和对于农民,对于农事的全部认识。尽管郑和曾经近距离的观摩过农民进行农业的生产活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变成了一个不识五谷的酒囊饭袋。身为一名土地的儿女,却丢掉了最基本的勤劳,对此,郑和深表遗憾。
在书中,生活的苦难教会人成长,苦难的生活则教会人承受。在现实中,田园山水是诗人的,乐山乐水是隐士的,而在农民们的生活里面,少有诗书田园里的那份惬意,更多的则是生存的重负。郑和当真是感到抱歉,自己以前还总是以为,他们在农忙过了以后就能够老婆孩子热炕头,得到他人所奢望的一份悠闲了。
原地驻足沉默了半晌,郑和再次艰难地开口问道:“如此过活,勤劳终年,他们总该能吃到一、两顿饱饭吧?”
侍卫长苦笑着,摇了摇头。
见此,郑和惊讶的说:“难道是农人们耕作的土地不够用吗?”
栾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感慨地说道:“有土,还要有人啊!我杞国大战连连,人口锐减,早已是劳力不足。若是陈杞两国的仗再打下去,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现如今劳力短缺,而税赋不减,再加上还要向陈国缴纳的贡赋财货,农人的负担已经很沉重了。哎,想要有一顿饱饭吃,难啊!”
望着仿佛没有尽头的、光秃秃的田地,郑和,再一次无言以对。
迈步来到田间,郑和来到一个正在休息的农人的身旁。他伸出手摸了摸那农人水罐旁放着的一块冰冰凉凉、乌漆抹黑的硬疙瘩,然后向着地里的拜伏行礼的野农询问这是什么东西。农人一脸为难的盯着那物事回答,是午饭——拿在手里都嫌硌手的午饭。
看到这些野农活得这么艰辛,郑和真的很同情。
但是,也只能到这了。谁人不是自顾自地活着呢?更何况,自己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救下这么多人。他现在想要自救都还难,遑论去救别人呢?像自己这样没本事的人,滥发慈悲,可是会弄出人命的。
现在,郑和多多少少能够理解白乐天在观看农家刈麦之后的感慨了。
如今的自己同样没有积攒下什么功德,却可以整天吃饱躺倒,不事农事。想到了这里,郑和便忍不住感叹道:投胎,当真是个技术活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