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百姓现状-第2/3页





    刘军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后来,百姓实在是撑不下去了,纷纷逃亡到了县城,靠着县城的赈济也算是勉强维持了几天,可是难民不断的增加,一个小小的县城又怎么能管得了这么多人呢?”

    “县令见蜂拥而至的难民也来越多,便下令关闭了城门,后来,有人听说朝廷批了赈灾的钱粮,因此,大批的难民都离开了这里,开始朝蜀郡走去,我们父女俩也是其中的一个。”

    刘军的老家在汉中郡,安阳县,距离蜀郡的距离可并不近,再者,当时正值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难民中的很多人都还没坚持到蜀郡,便在半路上丢掉了性命。

    作为难民潮中的一员,刘军深感在天灾面前人命如草芥,但是,为了他的女儿,他最终还是靠着树皮草根挨到了蜀郡。

    “可是千辛万苦走到了蜀郡,本以为能有口饭吃,但是,哪里有什么饭吃,所有人全部被拦在了城门外,每天一碗清澈见底的米汤,眼看着我的女儿就要撑不住了,我这才设法逃到了城里。”

    听到这里,韩珣心中也有了些想法,知道再追问关于粮食的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他放下手中的筷子,问道:“听闻益州的刺史大人官声不错,难道他就没给你们一个说法吗?”

    刘军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每隔几个月的时间,那位大人确实会出城探望一次我们这些城外的难民,他向我们保证很快就有粮食,让我们在撑一撑,可是等到现在依旧如此。”

    “今年虽然说雨水还是不多,但是,如果播种的话,多少也能收些粮食,没人回去吗?”

    按照大晋往年的情况,应该早就将春种拨给了百姓,可是,韩珣想到他进城时,城外那乌泱泱的难民,好像完全没有回去想法。

    “回不去了。”

    说道这里,刘军摇头苦笑了一声,说道:“地都没了,回去不回去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许还没走到家,就死在了路上,感谢那些地主还给我们留了一条活路,呵呵。”

    “地怎么还……”

    韩珣原本是想问问为什么田地没有了,但是,话还没说完,他就想到了被自己忽略掉的一点,每逢天灾,那些地主大户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对于他们发财的好机会呢?

    刘军之所以说地都没有了,是因为百姓都把自己的地卖给了那些地主,以此来换些活命的粮食,甚至将自己卖掉也是常见的事情。

    想要把地要回来是不可能了,唯一出路便是做长工,还要被地主狠狠的压榨,以此换来三个糙面馒头。

    年轻人还能用自己的力气换条活路,而那些老弱病残幼能不能活下来,就要看运气了,这就是现在益州难民最真实的写照。

    听刘军说了这么多,韩珣对益州现有情况的了解又多了一分,好像这位刺史大人也并非如他先前所听到的那般爱民。

    单说韩珣去过的巴郡和蜀郡两地,对于难民的处理就是一团糟,对此,作为益州的最高长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关键的是,很难说其中这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

    至于到底是什么情况,还有待后续的调查,韩珣将自己的思绪收回,给身旁的丫丫夹了点菜放到碗中,然后,询问道:“你之后有什么打算?”

    “打算先在城中找个活干,现在这个光景,不求其它,只要能有口饭吃就行。”

    这也是刘军进城最主要的目的,好歹能有条活路,在城外完全就是数着时间等死,即使勉强撑住不会饿死,病死,也会因为为了讨一口饭吃而被地主压榨剥削而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