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九阴
《九阴真经》的问世要追溯到百余年前,其时蒙古才刚刚统合草原各部;女真一族还在长白山养鹰;大明皇帝十数年如一日的消极怠工不上朝;大宋仍是中原霸主,继承了前朝最多的遗产,占据着东起福州与大明相邻、西至天山与回鹘相连、北压蒙古大草原、南接吐蕃、大理和大山百越的广袤疆域。
其时,西域明教传入中土数年,已然壮大成势,在教主方腊的带领下不仅诵经传教,竟还蓄养私兵。大宋朝廷对明教本不放在心上,因人检举揭发,就派了端明殿学士黄裳领兵征剿。
黄裳曾任宋廷的福州知府,兢兢业业治理州郡十数年,甚得百姓爱戴。结果宋明两国达成协议,由大明占据了福州大部分区域,宋廷就撤去福州知府一职,升黄裳为端明殿学士,主持编修《万寿道藏》,这一修书又是十数年过去。
没想到年事渐高之际,黄裳一个文弱书生,却被大宋朝廷派去领兵剿匪。他为官行政、读书习字都是一把好手,然而论到带兵打仗却不行,再加上官兵比不得明教子弟生死看淡、悍勇无畏,几场战斗后宋军竟然大败。
宋廷本就对明教疏忽轻视,并没过多苛责黄裳,但他本人却是气不过,单枪匹马到当时还在徽州覆船山的明教总坛挑事,结果竟接连杀掉了好几位光明使者、护教法王,更打死打伤无数明教弟子。
原来他虽是文官,却因编修道藏细致认真,逐字逐句精读普天下的道家经典,居然已成道学大师,并从中悟透了一套高深莫测的功夫,一跃成为江湖顶尖高手。
黄裳平素只在官场,一身功夫虽已练成,却全无用武之地,就连其本人也不太重视。而明教一役黄裳之名横空出世,立即便震惊武林。
然而,当时明教“食菜事魔教”的恶名虽是远播、种种行为举止也遭人诟病,但在江湖当中还远不是如今人人嫌恶的魔教。甚至明教本身与中原各大门派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那许多教徒,包括一些使者法王,其实都是名门正派出身的弟子。
于是这一杀之下,黄裳就惹出许多仇家。可黄裳一路混迹官场,哪儿懂什么江湖规矩,在跟复仇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越杀越多、跟武林各派的仇怨越积越深,最后竟于某天,遭到各门各派数十名好手围而攻之。
俗话说双脚难敌四足、人海磨死老母(BOSS),黄裳武艺出众,可也架不住这么多好手围殴,被打得重伤逃遁。但那些仇家没能除去事主,积怨难解,却也把所谓江湖规矩道义丢之一旁,竟然将黄裳家里的父母妻儿杀了个干干净净。
黄裳逃得一命,失了全家,身怀深仇大恨,独自躲到山野里苦修,日思夜想都是武功,将数十年编修道藏的心得领悟,以及带兵打仗、江湖仇杀的实战经验,终于融会贯通、神功大成,这才重新出山。
然而出山后黄裳才猛然惊觉,原来他在深山野林一呆就又是几十年,找遍大江南北,当时的仇人几乎已经死绝,唯一找到的一个女子,当年还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现今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一身病痛,孤苦无依,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黄裳仰天长叹,放弃了复仇——他自己也已经是百岁高龄,没几年好活了。但他不忍自悟的一身神功就此失传,硬是耗费最后心力,用毕生所学写就了这么一本《九阴真经》,又附录了自己的生平事迹,将其传之于世。
到此,江湖中人便有不同见解了,有说黄裳留下《九阴真经》是真如他自己所写,只因不欲一身神功就此失传。但也有说黄裳留下此经,本来就是居心叵测,是想以另一种方式,对整个中原武林施展报复。
盖因《九阴真经》问世的方式同样离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