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开办学校



    见长孙皇后一副不明就里的模样,李世民继续说道:“你看,轩儿在武夷山弄了茶区,他所雇佣的人,皆是最底层的猎户山民,

    他又去了洪州,这一次他选择的合作对象皆是普通的乡绅庶民,之后又去潭州,在那里又募集了大量的流民,

    观音婢,你可看出什么来了?”

    长孙皇后想了想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李世民继续笑着解释道:“朕花这么多钱,去买棉服,送给回春堂的会员,目的不是在回春堂,而是在那些流民,

    钱放在仓库里,如果不花出去,那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只有能不断流动起来的钱才是真的钱,

    朕把钱给了轩儿,轩儿用这笔钱,可以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棉制品的产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劳工,这样一来,就能大大的减少大唐的流民数量,减轻朝廷负担,

    同时还能吸引外来劳动力,流民少了,那么相应的劫匪流窜犯就会减少,毕竟能吃饱饭有工作做,谁又愿意去犯罪呢?

    这些劳动力赚到钱之后,就会进行消费,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带动当地的各种产业,从而增加税收,到时候钱又能回到朝廷手中,

    而大唐呢,也能借此大力发展棉花产业,从而多了一个保障,增强国力,所以这笔钱花的值,非常值!因为它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到了极致!”

    经过李世民的一番解释之后,长孙皇后才豁然开朗。

    “陛下,这可是轩儿的主意?”

    “嗯,这小子,脑子转的快,只要不误入歧途,将来,必然能成为我大唐之栋梁”

    长孙皇后点头表示赞的同时,又说道:“那如此想来,轩儿在洪州地区种植那个什么榨油的植物,也必然是有后手的,

    他一定是有信心,让这种植物油可以在大唐流行起来,不然以轩儿的性格定然不会盲目的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去种植这种东西”

    “的确是有这个可能,只可惜,这小子总是什么都不说,直到最后关头,才会把真实的目的说出来,我们就是想帮,也帮不上”

    李世民觉得,李轩如果能成为宰相的话,一般皇帝估计都压不住,也就像自己这样伟大的皇帝才行。

    “陛下,你上朝的时候,臣妾已经把削减月钱的事情,交代下去了,暂时还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

    长孙皇后知道,这削减月钱只是第一步,估计第二步,李世民就要收权了,收了权之后,继续削钱,如此往复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不断的去削弱皇室成员的整体实力。

    到时候等到李轩回来了,阻力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其实类似的事情,李世民登基之后也做过。

    曾经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大唐封了不少的官员。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他专属的特点,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就是喜欢封官,这个官那个官的,封了一大堆。

    而且李渊封官,不看其能力,而是在于自己是否看对方顺眼。

    李世民上台之后,第一头等大事就是削官,登基头三年,李世民不知道罢免了多少官员,这才让臃肿的大唐政治体系,得到了瘦身。

    其实现在对皇室做的事情,也和削减冗官一样,都是是为了瘦身。

    另一头,李轩这里,有了之前长孙皇后支援的十万贯,加上后来六万贯的订单钱,总计十六万贯的财富,让李轩有了充足的底气和实力去扩大自己的棉花种植基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