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抉择-第2/3页





    再者,张温久混于朝堂之上,也颇通人情事故,当知晓这送信的上使乃是中常侍张让门下之人,更是给足了一路上的“辛苦费”、“酒水钱”,再给张让也稍去了一份重重的厚礼,信使得了好处,回去自然在张让面前大说张温的好话,而张让受了礼自然又在皇帝刘宏面前大赞张温,这让张温以及他麾下同他一起西凉平叛的一干将领们日后又免去了许许多多的麻烦,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东都传来皇帝陛下刘宏的诏书倒是终于遂了张温等人的愿,非但未追究平叛失利之责,还表彰平叛大军抗击边章、韩遂有功,封董卓为都乡侯,食邑千户;升孙坚为佐军司马。另令破虏将军、都乡侯董卓自接到诏命之日起,弃守郿县,率所部人马回驻长安城。



    送走了东都来的上使之后,张温便再次派人将皇帝陛下刘宏的诏书,以及那都乡侯印绶一并给赖在郿县不肯回来的董卓送去,望着那信使远去的背影,长安城中的一干官员将校无不松了一口气,眼下的这燃眉之急应该总算是可以解了吧



    只是在众人都笑逐颜开之时,那张温的眉头却再次渐渐皱紧了起来。



    身边张温的布衣挚友张玄笑问道“燃眉之急已解,人人笑逐颜开,伯慎张温表字伯慎又为何独独蹙眉”



    张温苦笑着反问道“燃眉之急解了么”



    张玄故作疑惑道“难道还未解么东都的诏书可都是依明公之意而写呀”



    张温哀叹道“中原黄巾祸乱刚平,西北叛乱又起,而今平叛屡屡受挫,贼势一日盛于一日,将士捐躯于疆场,百姓饿毙荒野,温受陛下重托,领着车骑将军一职,食君之禄,却上不能平叛以报陛下天恩,下不能讨贼以救黎民于水火,唉”



    张玄哈哈大笑手指着张温说道“我当何事这等小事亦足忧乎”



    “小事”看着张玄那嬉笑的模样,张温纵然度量再大,也不免动了怒,不过他转瞬一想这张玄乃是忠孝节义之人,称之为国士亦不为过,如此之人又岂会分不出轻重,将这事情当儿戏跟自己开玩笑定是有心有高见



    于是又立刻收了脸上的愠色,拱手问道“处虚张玄表字处虚可有高见”



    张玄把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说道“车骑将军之前,草民岂敢有高见”



    不待张玄说完,张温就一把扯住了张玄的手说道“处虚莫要说笑,我数次以礼相辟你都不肯出山,如今倒来挤兑我,若有妙计速速教我,莫要私藏”



    张玄轻声道“此处不是说话之地”



    张温一愣,随即明白过来,环视四周见城头之上的敌楼中只有一个兵士在站岗,便带着张玄上了城头的敌楼,打发走了里面的兵士,而后对张玄又拱手道“此处只有你我二人处虚有何高见速速说来。”



    张玄正色道“天下寇贼云起,岂不因黄门常侍无道之故故乎今明公总天下威重,握六师之要,如能引兵向东诛斩宦官,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悬,报海内之怨毒,然后显用隐逸忠正之士,则边章之徒宛转股掌之上矣。”



    张温闻言大震,良久方才缓过神来,叹道“处虚,非不悦子之言,然吾自顾恐不能行,如若事败,吾将为乱臣贼子矣如之奈何”



    张玄凝视张温良久,大叹道“事行则为福,不行则为贼。今与公长辞矣。”



    说罢,摘下腰间的酒壶,拔开壶盖便要喝。



    张温大惊,忙上前一把抓住张玄的手,将他手中的酒壶夺了下来,说道“子忠于我,我不能用,是吾罪也,子欲寻短见却又是为何且今日之事出子之口,入我之耳,又有谁知”



    张玄听罢又是一声长叹,拱手拜辞,而张温也不挽留,任由其离去。



    张玄走后,张温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张玄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太有道理了,天下祸端皆因这些黄门常侍而起,陛下亲小人而远忠臣,多少贤良被害,多少生灵涂炭,如今社稷有倾覆之危,百姓有倒悬之急,怎奈唉如若举事,败了自己死不足惜,可那九族的亲属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