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伐木镇的盐与火酒馆周围的三个店铺已经被拆除。

    有十几个黑底金边教袍的小鬼们正在堆砌砖石和搬运木材。路过的人纷纷侧目。

    他们是晓之团成员,正在搬砖,修建教堂。

    负责工程的是一个年岁已高的老泥匠,佝偻着身躯,坐在一块石墩上,拐杖在松软的地面上写写画画,正在计算着。

    这是无奈之举,晓之团的小鬼们大字不识,还在学习文字呢,别说精通建筑了,连简单的计算都要出冷汗。所以只能花钱请来镇里唯一的老泥匠“邦塔”来指挥。

    老泥匠邦塔已经九十岁了。眼睛眯成一条缝,真怀疑他能不能看得清自己在画什么。

    弱不禁风的他,给人感觉只要轻轻扯一下拐杖末端,他就会连带着扑倒在地。

    按照规划,酒馆会变成整个教堂的正门,所以是必须拆除重建的,现在还没有拆除,不过也快了。

    没有拆除的原因其实简单,它已经发挥了“教堂”的作用,是小绿用来传教的场所。

    因为周围建筑已经拆除,光线不受遮蔽,酒馆里面很明亮,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有的聚精会神的听着小绿讲课,有的则开小差逗弄伙伴,有的则在打瞌睡。

    这些小孩都很小,因为再长大一些,他们就要学习谋生的技艺,同时帮助家里干活,根本不会有空来这里听课的。

    镇民们把这么小的孩子送过来,未尝不是把小绿当成保姆。替他们照看捣蛋的孩子们。

    小绿赫然成为了小镇的免费教育家,正在传授镇上小孩们的“大陆文字”等知识。

    她确实是在传“教”。

    只不过教的都是知识。至于教会的教义,反而成了次要,偶尔会提及一下。

    这样的传教,效果很好。虽然增加的信徒不多,但是教会的声望,以及镇民对教会的友好度直线上升。

    镇上的居民十分乐意把小孩们送到这里“进修”,要知道,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不识字。作为父母也没办法教授孩子任何文字知识。

    别管有没有用,学到就是赚了。

    私人教师是很贵的。

    底层的人想要学习知识,很难,首先他们要面临的是昂贵的门槛-书籍昂贵,老师也昂贵。

    书籍的制造成本很高,保存时间又短,往往十年后就要重新抄录,文化传递又需要书籍。因此,知识都被财团,贵族或者教会把持垄断着。

    修道院几乎是底层平民学习文字的唯一途径。不过它只收初女(保留贞洁的少女),且要求全心全意为神服务,把信仰交给神明,才能获得宝贵的知识。

    在座的大部分孩子或许并不知道知识的可贵,因为他们长大后会继承父母亲的生活轨迹。

    渔夫的儿子是渔夫,农夫的儿子是农民,而伐木工人的孩子,自然是砍树人。

    妇女则只需要洗衣做饭生孩子,把屋子打扫干净,等丈夫忙活回来安慰几句就行了。

    这种条件下,想要他们认知文字的重要性,确实是比较难的。

    “喂你们几个认真点,难道想和外面那帮家伙一样,一辈子干苦力活吗?”小绿指着酒馆外甩着臂膀担担抬抬,进进出出的教团成员。

    成员们被小绿的高音量吸引了注意,纷纷侧目,眼里包含着幽怨。

    “我觉得他们挺好。我要加入教会,要像他们一样。”一个顽皮的孩子说道。对于不想动脑筋的他来说,干苦力活确实比动脑要轻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