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事倍无功-第2/3页
既然嫌疑人从批发市场闪去无踪,那他也许就从那地儿过来到达案发现场,只要经过,总会有些蛛丝马迹,只要他还在这座城市中,一定有挖到他洞穴的方法,刑斌相信这个理。
批发市场颇具规模,一幢5层大楼,绕着大楼周边还有一圈铺子,这地方客商云集,人流如织,整片场地,除了一前一后两个大门出入口,还有七八条小巷子可以通进来,刑斌跟刚子凭着一张照片,开始大海捞针。走访是个体力活儿,而且是这种海量的规模,一天能把一个月要说的话都讲完,后悔没带个大水壶出来。俩人先从周边开始,刚子顺时针,刑斌反时针,挨着一个铺子一个铺子的重复着相同的程序和几近相同的问话,留下联系电话,基本上,表情也不会有变化;与他们交流的对象,男女老少各种年龄层次,天南地北的各种口音,带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普通话,足以让你领略中国地域之博大,语言体系之丰富,口干舌燥,筋皮力尽,可这是必须做的事。很多的案子,收集案情信息、佐证,疑犯的抓捕,也是靠着这种原始而低效的方法,一点一滴,积沙成塔,成功突破,他们也无法例外。走访完周边,唯一的收获就是,累和缺水。
“咱们是不是也写个海捕文书上,满地儿都贴上,我估计效率会比这高”刚子说。
“有碍观瞻,破坏城市形象,容易引起群发性聚集,臆动症人的遐想。”
“帽子好大,大楼里继续吗?总共5层,我们这么干下来少不了得三天,累是其次,也是必须的,我只是觉得未必会有收获,劳而无功”刚子问。
这一行,劳而无功的情况太多了,这样的大市场,每天千万种不同的脸孔在这个场所里穿行,对于商户来讲,只要不是熟客,很难对陌生人有印象,而嫌疑人其貌不扬,也并没有进货的需要,他更不需要进商铺驻足,只是匆匆经过,不会给任何人留下印象,即便有监控,可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发现一张脸,那需要具有孙大圣的火眼精睛。
追踪嫌疑人,是不会有大数据能支持的,因为没有人确切的知道嫌犯有什么习性,大多数时候,需要靠每一位刑警的经验。可以假定(当然这是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嫌疑人往哪个方向逃离,就会从哪个方向来到现场,但如果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在这个方向上做的全部工作,都将付诸流水。市场里散射的七八条通道,通向外围的老旧居民区,犬牙交错、四通八达,有如古代城池里缓冲骑兵的瓮城;每一个巷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亦或是向前走,如果没有一定熟悉程度,少不了在这巷子里打圈圈,来回的转悠,然后懵逼掉,刑斌和刚子在这迷宫一般的巷子里,几乎浪费了半个小时,只能一路问询重新回到到市场里,经保安指点,直直的穿过一条破败的巷子,进入一片开放式老区。已经拆掉了大片,残垣败瓦,一片闹市中的荒芜,零星几幢未拆的低层建筑,突兀的耸立着,刑斌心里凉凉的,逐一上前敲门询问,没有任何收获。
由市场通过这条小巷来到这片拆迁区域,最直接也没有叉路可走,不会迷失,横跨这片拆迁区域,即是纵横交错的大道,车多人少。进市场穿过小巷跨过拆迁区域,快速消失,刑斌和刚子做不到,但或许嫌疑人能做到。
分析逻辑是成立,结果很打脸,循来路摸排线索,寻获嫌疑人的行踪,这个方法看来不可取。
华灯初上,俩人回到队里,寻队闻着味儿就过来了:“咋样了,是不是可以先写报告提纲了?”
”想写,但无从下笔,嫌疑人未归案,物证不能全部吻合,口供也不完善,三无啊。“
“我又没让你结案,就是想了解进展情况。”
“批发市场排查了一天,大概排查了三分之一吧,嫌犯杳无音信”刚子插话。
寻队看着刑斌,他们四目对视,“你不会是想我给你加人手吧。”
“有吗?多多益善,以此类推,批发市场排查完,跟着信息再排查,那得过去多少天,我在担心此贼已然遁去,不在本市了。”
“那就不排查啦,让它做成积案?”寻队盯着刑斌目光中,有准备开锤意思。
“必须排查,这是我的天职,苟以生死而不敢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