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马湘兰



    是夜,八月二十八,残月高悬,星光熠熠。

    秦淮河畔,幽兰馆。

    此间主人马湘兰,此时,只见她嘴唇正对着一个碟子状的东西。

    一旁,还有十数名乐师,各自拿着响板、木鱼、古筝、扬琴、二胡、鼓、笛子等乐器,对着前面一排相对小些的碟子状物拾。

    而卢飞则站在她们前方,微微撅起臀部,双手高举,翘起兰花指夹着一根竹筷:

    “好,大家再来一遍,注意,看我手势。”

    于是乎,一众女子重新开始演练。

    其实啊,天赋异禀的她们,已经将这首卢飞教的歌曲演绎地相当不错了。

    现在的问题是她们面前的碟子。

    那是收声装置,也就是话筒。

    这些话筒都采用动圈式。利用人的发声,振动膜片,带动线圈切割磁感线,从而转化为电流信号。

    而扬声器的原理则恰好相反。

    振膜采用生宣纸制成,刚性十足,很是不错。

    小振膜适用于乐器收音,大点的振膜适用于人声输入。

    关键就是话筒这边必须输入足够大的功率,才会让这些音箱奏效。

    所以,就导致了目前他们遭遇的困难。

    尽管她们很努力了,卢飞也多次改进这套声音系统,诸如把音箱功率控制在合适程度,亦或采用高纯度的铜丝。

    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声响,总是与她们原本演绎的声音相去甚远。

    如若在现代,解决这个困扰,只需要在话筒端装一个功率放大器。

    但是功率放大器岂是大明现在的工业水平做得出来的?

    哎!

    现在,她们能够做的,正是努力去克服,去适应,去修正这种变化,尽量将通过系统而流失的部分弥补回来。

    “大家辛苦了!你们是我见过最优秀的乐师!是卢某拖累大家了!”

    见到众人如此卖力,卢飞哀叹不已。

    听闻这话,马湘兰行了个礼,连道不敢:

    “卢公子大可不必。若不是你,我们姐妹可能永远也听不到此等天籁,也不可能知晓这种独特新颖的唱曲方法。”

    说到马湘兰,可能大家需要再了解一下。

    她是一位历史上为数不多女诗人、女画家,原名守真,字湘兰。

    她虽相貌不是特别出众,但也留传了关于她的一首诗:

    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湘兰生长在南京,但家世不幸,沦落风尘。从小遭受的苦难,让她养成了善良而豁达的性格。

    早些日子,当卢飞还是一个睡城隍庙的落魄户时,如若向这位化缘,肯定也是能得些施赏的。

    其实,卢飞找她合作,本着双赢的原则。

    一是为了自己的招生宣传,搞个噱头。

    其二,是给这位名传千古的大才女锦上添花。

    但,卢飞是个骄傲的人。

    穿越前,关于这个,他在左奇那里记下了很多可行的操作方法。

    因为,他真的很喜欢唱歌。

    但是,现在呢,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