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林德华



    转眼来到八月初八。

    下午,天气转阴,厚厚的云层将太阳遮挡住。

    卢飞放下手中的书。

    至此,关于科举考试所考的全部内容,他已经铭记于心。

    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还顺便记了一些经史集注,以便借用。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自我感觉良好。尽管时间倒流,依旧没能改变。

    话说回来,单单记住四书五经的所有内容,就能在科举道路上一路奏凯?

    卢飞不这么认为,否则那也太小瞧科举,太小瞧古代文人的智慧了。

    实际上,现在的科试风气,考的是应试者对四书五经的官方解释。

    何为官方解释?

    例如朱子集注。

    这是行文中心思想的唯一参考。

    而后,科举要求考生用八股作为文字标准的形式,去阐述考题的义理理解。

    这种考试风气,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基调,一直沿用到大明灭国。

    作为一个现代穿越者,想要在这大明朝取得功名,也不能免俗不是?

    在对四书五经,包括其注解都有了大概的理解后,卢飞也大量阅读了往年优秀的科考时文,并加以记忆。

    现在,他自衬不会作诗,但也能吟了。

    到时候,把脑子里的八股文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也能作出合乎格式的文章了。

    于是,趁着天气适宜,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

    穿过西安门三巷,来到西安门门外大街。

    往日里还算热闹的街市,到了临考这天,变得更加拥堵不堪了。

    到处都是书生打扮的文人士子和背着行李的书童。

    有操着不同口音相互打招呼的;有寻人问路打探住处的;有去书铺买考具的;也有向卢飞这般闲散,三五成群,结伴游行的。

    正在这大街上走着,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年少书生,走到他面前行礼问到:

    “这位老兄,打扰一下,不才来自广州府新安县,特地来南京参加乡试的。来京三日,至今仍没找到合适的落脚处。我几乎走遍全城,各家客栈宿馆都已客满。请问兄台哪里有地方可以住?”

    “广东人?”

    尽管对方已经自报了籍贯,但卢飞还是反问了一句。

    一个广东省的考生,为啥不就在广州府考乡试呢?舍近求远,千里迢迢跑到南京来不嫌麻烦么?

    他心里如是想着。

    殊不知,前些天,徐文远嘲讽他“自作孽,不可违”。

    而现在,卢飞也在用同样的意思嘲讽眼前这位,只是嘴上没说出来罢了。

    人呐,还真是一种自私的生物,见不得别人好。

    似乎看出卢飞的疑惑,这个靓仔,额,还是说他是年轻书生算了。

    年轻书生表现出一丝傲慢:

    “诶!林某早就在去岁参加广州府院试,一举夺魁,自于临近的各府,自问无人能将我超越。”

    哟呵?原来是个学霸呀?

    书生继续到:“早听闻江南富庶之地,文风昌盛,才子如云。故,早些时间央家父为某在南京国子监捐了监生。现在,正打算来这今科南京乡试中,与诸位士子争上一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