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打假第一人-第2/3页





    陈实对打假一行其实不了解,只知道一个王海,而且这个还是在新闻看过的,他根本没有研究过职业打假的问题,所有信息都是后世新闻看过的,因此,对于深度一点的问题他不了解了,只知道一点皮毛。

    耗子问道:“你的意思是要我们查王海?他怎么惹到你了?”

    陈实道:“不是,我是让你们了解他,不是他惹到我了,而是我们要向他学习。”

    翟锋豁然道:“你的意思是要我们打假?”

    陈实点头,说道:“没错,我要你们建立一个打假团队,而且要专业,要有职业操守,要订立自己的规矩,不要为了打假而打假,打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监督,是促进市场更加健全的利器。”

    他的目的耗子和翟锋当然不清楚,不过他也不准备说得那么清楚,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知道的,等他们建立起打假队伍来,然后可以行动了,不但要打自家的假,而且还要对付竞争对手。

    对于自家的超市,陈实准备打假后改正,不是为了打假的利润,而是为了监督。但是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他不但要利润,而且还要把打假的消息四处散发,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了解,如此一来可以打击对手的声誉,也可以让老百姓不再相信他的名声,如此一来可以逐步击垮对方。

    他的算盘打得倒是很好,不过能不能成看耗子和翟锋两人的努力了。

    耗子问道:“打假该怎么弄?我们都没有干过,不懂啊!”

    陈实道:“因为不懂我才让你去了解王海,让你向他学习,这是个专业活,不但要懂法规,还要对商家的产品非常的熟悉,不然,你买到假商品都不知道,老百姓不是因为没法辨认真假才让不良商家有机会卖假货的吗?我们要做的是找出不良商家的假货,然后索赔,你可不要小看这点小钱,若是干大了,年收入几百万不是事,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打假本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内之事,企业打假是不得已而为之,属于逼梁山。企业除了要对付造假者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职能部门周旋。不仅如此,各企业在打假过程态度迥异,对非常强烈:对国内厂家,如果产品被假冒,最怕媒体曝光;而国外企业则相反,大多对此镇定自若。为何会有如此差别?一家汽车太阳膜生产商的说法是“对产品的自信”,另外该公司投入打假的预算属特批,即使利润下降了也不会随便动,这样可以保证打假的计划性、延续性。而多数国内厂家认为自己暂时还没这个“资本”。

    假冒商品和伪劣商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相互转化或相互包含相 同类型的商品。所谓伪劣商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质量性能达不到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质量低劣或失去使用 价值的商品。伪劣商品有时也假冒其他名牌商品进行销售。此时,它既是伪 劣商品,又是假冒商品。

    如今,假货越做越真,有的包装精良,外观与真货几无差别,执法人员虽有专家,但有时也拿不准孰真孰假。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最清楚,他们到场往往能提高效率。质监、工商部门称,没有企业协同,打假的难度会更大。

    造假走私毒品和军火的利润高,且相对来讲风险小,是一个高获利低风险的产业。据世界贸易组提供的资料,1990年至199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了47%,而同期假冒商品贸易额却增长了150%。

    打假绝对有利可图,打假绝对是个技术活。

    所以,陈实告诉耗子和翟锋道:“不要小看打假,今后,你们两个一人负责拍照打听消息,一人负责打假,两人可以合作,不过似乎没有多少合作的空间。”

    陈实打假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他的产品若是火爆的话,一定会有假冒伪劣产品的,因此,打假非常重要了。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第四季度对283家企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182家企业每年用于打假的费用共达2.42亿元,222 家企业共有1676人从事打假工作,平均每个企业从事打假的有7-8人;160家企业遇假冒伪劣商品侵害,在1998年损失产值95.75亿元,占当年总产值的11.12%,年利税损失13.16亿元,占当年总利税的7.85%;这些数据仅是对200多家企业的调查。据估算,全国一年因假冒伪劣商品所造成的损失约有1300多亿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