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佛窟
万佛古窟,位于昭华寺的后方,由一整座山峰改造而成。那座山峰的表面,原本有着一层厚厚的覆土层,山体表面长满了高大的桦树,但由于昭华寺兴建之初,为了避免劳力伤财,所用到的土木都是就近取材,因此,就在那座山峰上修建了烧窑场、采石场、和伐木场,用以就地烧制砖瓦、开采石材、获取木料,渐渐的,那座山峰就秃了大半。
昭华寺的第一任方丈玄灯祖师觉得、为了兴建昭华寺,而导致那座山峰面目全非,也是一种罪过,于是,便将那些个窑洞、石窟,全都改造成了佛窟,又历经后世数千年的扩建和修整,那座光秃秃的山峰早已被掏空了,演变成了如今妇孺皆知的名胜古迹。
石窟之中,大小洞庭、相互连通,诸般佛像、应有尽有,遍地佛龛、供奉着香炉,满壁经文、画着诸佛传经的彩绘。这大小洞庭,无一例外,都联通着位于山体中空位置的那个最大的洞庭:千佛大洞庭!
千佛大洞庭是一个圆形的佛法会场,其空间之大,足以容纳千人之众,乃是昭化寺除了法堂之外,另一个主要的法会场地,周围石壁上满满的全是佛龛,存放着佛门几乎全部的经文典籍,总称为《万佛古窟·无量大藏经》!
万佛古窟乃是昭化寺的佛门重地,千佛大洞庭更是重中之重,有普字辈四大高僧常驻于此,镇守佛窟,管理经书。
昭化寺的法堂是日常的集会之地,平常主要是“宗字辈”僧侣的集会场所,而千佛大洞庭则是昭化寺内部的集会之地,平常主要是“广字辈”僧侣的集会场所,至于寺外之人,若非有德高望重的高僧陪同,是决不能入内的。
千佛大洞庭之所以得名“千佛”,是因为大洞庭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巨大的地洞,名为:千佛洞。
千佛洞中的空间宛如一座七级的浮屠宝塔,洞口在塔尖,而基座在地底,因此,洞口小而空间大,越往洞底、就越是宽敞,洞壁共分七层,呈环形修建有大小相同的佛窟,佛窟石壁上分部有大大小小的佛龛,供奉着昭化寺历代高僧遗留下来的肉身舍利,大的佛龛中、供奉的是肉身舍利,小的佛龛中、供奉的则是佛骨舍利。
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千佛洞的洞底、中央位置、端坐在一个莲花宝座上的那一具、昭化寺第一任方丈玄灯祖师的金身舍利,虽已历经了数千年岁月,但看上去仍旧是栩栩如生,犹如活物!
那具金身舍利面容苍老消瘦,如佛像般端坐,双手合抱在腹下,手中还放着一个精美且古老的银质藏经筒,筒中不知隐藏着什么经文。
千佛洞的洞口处被一座巨大的莲花坐台封盖着,从表面看去,宛如不存在一般。
此时。千佛大洞庭中。
昭化寺的普恒方丈正端坐在中央巨大的莲花坐台上讲经,周围一圈,坐满了广字辈的僧众。谛听叼着黄婆的身躯来到千佛大洞庭,直径向着莲台上的普恒走了过去,引起众僧一片惊疑之声。
普恒停下讲经,向谛听望去,见谛听口中叼着一个老妪,样貌十分凄惨,不由一愣。
谛听走到莲台下,将黄婆放在地上,一跃跳上莲台,规规矩矩的趴下,将脑袋伏在了普恒的面前。
普恒将右掌贴上谛听的脑袋,许久过去,才收回了右掌,恍似已经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回道:“嗯……知道了……”语气听上去很是轻盈,但声音却十分浑厚。
谛听站起身来,一跃跳下莲台,瞅了黄婆一眼,便又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千佛大洞庭,不知去向。
普恒朝莲台下的黄婆望了一眼,便又回过头去,讲起了佛经,周围广字辈僧众的议论之声也随之消逝,千佛大洞庭中又恢复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