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花烛可备好?-第3/4页
江南那一行认识了那许多裴宥的死忠们,临分别前都有交换地址,虽则她为了不暴露身份,留的温府,还特地把“温府”写成了“文府”,可其他人的地址,她是有的。
那批人能跟着裴宥四处跑,都是有钱又有闲,家族在当地颇有些名望的,若能鼓动他们带着江南学子为裴宥造势,事情的进展岂不能更快一些?
就是这信……
温凝花了整整两日时间,几乎要抓破脑袋,才终于写出那么一封显得自己没有那么不学无术的来。
可事情往往不如人所料,她的信笺尚未送出,甚至温阑的消息应该都还未抵达岭南,局势已然有了新的变化。
那是沈晋抵京的第四日,正午时分,有十三名岭南来的士人敲响了皇宫外的登闻鼓。
登闻鼓响,民有大冤,无论何时,帝当复朝。当日,各部官员午膳都顾不上用,匆匆赶往金銮殿。
十三名士人呈上了来自岭南十三城的请愿书。
为裴世子请愿。
裴世子救岭南于水火,何错之有?
裴世子“骗”来的军粮挽救了十三城近万百姓的性命,何罪之有?
大抵是书写请愿书时,最新消息尚未通达至岭南,因此他们还以为裴世子的军粮是“骗”去的。
十三名士人也将京城的舆情带至高峰,无论茶馆、酒楼、饭馆,处处都是议论此事的声音。
既不涉“骗”,只是挪用而已,非常形势下,当真不可以吗?
倘若朝廷的粮食能及时运到,世子何须冒天下之大不韪挪用军粮?
倘若这种“非常形势”都要论罪,日后还有谁敢出面为百姓做实事,担大责?
当日下午,温凝就收到来自江南,写着“文府文公子亲启”的信件,称他们一行人已经带领一批江南学子北上为裴世子请愿,不日即将抵京,问她是否与众人一聚。
如今这等情势,温凝当然不会再公然出门“会友”。可听闻大批江南学子抵京的那日,她还是穿着不起眼的衣裳,窝在一家不起眼的茶馆里,偷偷瞧了几眼。
看到无论学子还是百姓,都在为他慷慨陈词,激愤执言,眼眶不由有些发热。
真想叫裴宥来看看啊。
无需人为煽动,学子们、百姓们,自发地为他请愿。
他的付出,他默默做的那些,都被人看见了啊。
他再也不会说出无人为他筹谋那样的话了罢。
江南学子抵京的那日,楚珩同样在聚风阁里看了个热闹:“范六,如今这局势,你怎么看?”
身边的范六含笑低语:“瑞王不再,太子之位非殿下莫属,但裴世子此人,宜为友,不宜为敌。”
“雪中送炭做不成,殿下,不妨做那锦上添花之人。”
第二日的朝堂上,四皇子楚珩当先,为裴侍郎与沈将军发声,称二人苦心孤诣皆为百姓,岭南若无沈将军攘外在先,裴侍郎安内在后,早已是生灵涂炭。律不可改,但法该容情,跪求嘉和帝轻罚二人。
朝堂上一众大臣随其跪下,请嘉和帝轻罚二人。
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嘉和帝当朝下令,裴侍郎与沈将军各罚俸半年,小惩大诫,着大理寺放人。
往常朝堂上的消息,最早也要午后才传至市井,可这日,一个时辰不到,长安街已经传遍了,裴世子与沈将军只是罚了俸禄而已,大理寺已经放人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