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最客观的选择



    早上和朋友聊到我过去几年的功过得失,问我为什么干的那么“冲”...我说这是当时我能做的做好的选择。

    上午开完会和一个下属谈过去的各种泥泞,我和她说:别管结果好坏,这是我当时能做的最理性的选择。

    所以,我当时是怎么选择的?咱也用客观评判的态度记录一下。

    ...

    国庆回来后又折腾了几天,终于有一天唐总把我和高瑞袁月陈颖等几个人叫到会议室认真的谈了一次,大意是董事长暂时稳住了不会有什么变动,所以大家聊聊未来怎么干。

    有两件事还是挺意外的:

    关于管理层变动。

    他挺认真的给我们分析了公司的局势和未来:业务发展可期,内斗外斗堪忧,董事长在和集团的掰手腕中暂时胜利,所以马上公司的组织结构还要做大的调整(我的理解就是进一步清除异己,彻底拔掉集团安排在我们公司的钉子);但是对我影响很大很大很大的是运营部职能要重组,计划,运输等科室可能会独立...计划待定,月底发布。

    我扭头看看陈颖,她也看看我,说:“嘿,公司又要变~”

    然后她笑嘻嘻的对唐总说:“领导,您看咱公司,三个月一小变,半年一大变,咋就从来没消停过呢?”

    唐总也笑:“没事,变着变着就习惯了。”

    我有点笑不出来。民企流程松散节点失控,我刚来的时候就是各职能科室各自的占山为王互相设卡...好不容易把他们捏在一起,立好框架搭好基础正是要全力推进出成果的时候。可这一变就等于各节点全放羊,前后又衔接不上了我还怎么管?

    关于业务。

    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的听了一次公司的业务模式和数据。去年公司初创,卖了800台但是各种问题各种设计错误和功能故障以至于回款率不到10%;今年已经第四季度,生产完了2000多台预计到年底销售至少3000以上是没问题的;明年的预期是8000,保底6000...

    我正听着盘算着,突然唐总语气平淡的说了一个让我听着确是平地惊雷的消息:“别管是集团为了博弈打压还是政策变动,从现在开始集团只保证主材供应,所有的辅材配件类都不再拨款了,需要我们公司自己解决。大家来聊聊有什么看法?”

    我k...看法?看鬼啊?

    我早就了解过,也大概写过公司的业务模式:不算日常运营费用(工资,水电等等所有),我们一套设备的物料采购成本是大约260万-300万,其中主材220万,辅材40万,定制需求可能再加20-30万。咱就按年平均5000台算物料采购额就是130-150亿...回款最多最多40亿(之前说过都是各种大促销)...所以如果没有集团的拨款支持,元芳你怎么看?

    而且对我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这个点,而是....

    刚来公司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问题,前文也写过:辅材配件的采购毛利起码超过30%,那一年20亿的采购额,差价有多少?咱别说按行规5%了,能有1%那是多少?

    然后咱再细分:20亿里面预计有至少70%的业务给白总海总,从他俩那里算差价的概率为0...和他们搞的是关系和人情账。其他的6亿,如果能有一半的业务是我能搞定的供应商,那3亿的官价5%是多少?1500万。

    再往下算,毛利30%里面肯定有各种集团抽头...因为付款是集团统一安排,那么去掉所有的可能性,我只要一半好不?800-1000万。

    但是现在就一句话:集团停止拨款...全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