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 全新概念-第2/3页



企业正式投入生产后,每年50%的纯利润用于归还贷款,在还清贷款之后,所有的企业资产正式移交给江都市政府代为管理。为此,江都市政府将根据试运行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将向国政院申请成立第一个市属机构集体型资产管理部门。

这简直是与现行的所有方案完全不同,因为天民集团前期在江都市的几个案例,减负的企业对天民集团的信任远超任何单位。本来以为会被纳入天民集团,然而叶天民的方案不单是让江都市政府和孙凡没有想到,甚至连天民集团的很多人都意外,更不用说这25家面临减负的企业。

然而,最后的方案出来的时候,别说这25家企业的人感激不已,连黄步生都感叹后生可畏。

叶天民相当于是用天民集团来承担起了这25家企业的命运,失败的结果叶天民除了收获一个倒闭的厂子之外,什么都没有,还要面临银行贷款未结清的余额,承担偿还责任。

但叶天民的想法却与他们不一样。

首先,各企业原来所在的地方土地还在,减负计划执行是有资产折价的。折价之后的土地是由天民地产投资管理公司收购,这相当于低价收进了土地。

这笔土地出让金加上减负计划实际要下拨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厂区、厂房、设备购买,不足的部分才由贷款来补充,贷款资金量已经降低了很多。

而国控对于减负企业员工的补助,愿意拿着离开的当然就没有今后的任何收益,愿意将补助转化为股份的,就真实的拥有了企业股份。

为了杜绝有些人以此模式来增加股份,每个员工的股份金额只能依照补助的金额计算,只有所有补助金额累计超出企业股份45%的比例的资金,才会让员工领走。不接受将补助资金拿一半留一半的行为,没有压力也不会有动力,这是铁律。

另外,也因此带来了南民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为银行提供了一大笔业务量。

最后,转型的产业都是由天民集团战略发展部设定的,就是围绕未来江源制造集团来制定的辅助或配套产业。这既减少了江源汽车的供应链自建,又增加了新增两个企业带来的产业需求。

江都市是老工业城市,转换产业当然也会围绕这个来做。很多减负的企业并非是工人技术落后,而是很多年没有更新设备和观念导致的,所以叶天民并不担心。

这些企业就算今后没有江源公司提供的订单,自己的股份还在里面,企业的利润与自己的收入还完全挂钩。如果这样,工人们还不能将企业做好,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是自己放弃了自己,能怨谁?

要知道天民集团自从有了天民员工工会这样的制度和组织以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方案建议,虽然不一定对企业有绝对帮助,但在管理层而言,是一种全局的补充,这比什么专家更有价值。

而且,基本上大部分工人都会站在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范围内提出建议,少部分会对关联部门或者看到的现象提建议。而不像外阁成员那样只提自己行业外的建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行业的水深水浅,对自己不利的也对自己所在的行业不利的事,是不可能提案的。

这个新园区并没有因为享受政策优惠而提高员工收入,依然执行着天民集团那一套,而福利当然还不可能有那么多,比如天民医院他们就无法享受到。

但不排除在今后这17家企业可以联合起来自己做一家医院出来,大型医院不行,从小型开始总是可以的。那5%的预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江都市政府执掌者心态的考量。留下,真心为企业服务,这5%不多,能减少企业很多的负面支出,不留就要有不留的理由来摆正位置。

同一时期25家企业的减负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当然各方面都很满意,却也不能使得方方面面都满意,依然还有一些遗留的问题,对减负计划不满意的也有存在。

而遗留的问题当中还有部分是属于民事纠纷范畴的,企业解散重组是不可能接收这些民事范围的纠纷的。原来依靠企业来解决的矛盾,一时之间就忽然成了无人主持的现象了。

从新的工会临时管理团队中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叶天民也与罗洋羽进行了商议和沟通,之后罗洋羽把这个消息在江都市行业协会里说出来,获得了整个江都市律师的支持。这不单是律师的职责,也同时能为锻炼新人提供一个机会,还能为律所带来社会名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