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寿州城终于不攻而降,濠州郭廷谓烧毁浮桥
安排完涡口的事情后,柴荣授向训为武宁节度使,兼任淮南道行营都监,屯兵驻扎在涡口。自己则是带兵返回下蔡,他派人给刘仁瞻送去了一封诏书。
“投降与否,由你自己决定吧。”
柴荣等了三天,没有收到刘仁瞻的回信。
3月17日,柴荣在寿州城北检阅部队,向南唐守军炫耀武力,准备随时发起攻城。
寿州城内,刘仁瞻已经病入膏肓、昏迷不醒。他的同僚看到柴荣亲自来攻城,知道在劫难逃,就把他卖了。监军周廷构和营田副使孙羽灯,以刘仁瞻的名义起草降书,开城投降。
柴荣看到降书,大喜,立马派人进城,传谕宣慰。此时的刘仁瞻尚在昏迷,什么都听不到、也看不到了,一切接待事宜都由周廷构负责。
周廷构强迫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让出城,向周军负荆请罪。
3月21日,柴荣在寿州城北举行受降仪式,周廷构等人用担架把刘仁瞻抬出来。刘仁瞻此时刚醒过来,但气息微弱,连话都说不出来。
柴荣安慰刘仁瞻一番,派人送他回城养病。
随后,柴荣下诏,将寿州的治所转移到了下蔡,宽赦城内百姓和将士,凡是有听从南唐的指令对抗后周的,一律既往不咎。
又加授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并在诏书中褒奖刘仁瞻为当世名臣。
就在柴荣下诏的当天,刘仁瞻与世长辞。
柴荣得知后,沉思良久,追封他为“彭城郡王”。
可能,这就叫做英雄相惜吧。
李璟得到刘仁瞻离世的消息,也追赠刘仁瞻为太师。
刘仁瞻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被交战国双方都追谥的将领。
就这样,寿州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后周拿下来了。为了纪念刘仁赡的气节,柴荣将刘仁瞻的清淮军改名为“忠正军”,并任命右羽林统军杨信担任忠正节度使、同平章事。
柴荣将寿州粮仓打开,赈济灾民。3月29日,他留李重进在涡口屯兵,继续攻打濠州,自己又班师回朝,家里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回去处理呢。
此次柴荣的第二次御驾亲征,一举消灭了南唐的主力部队,也顺利攻克寿州,为以后北宋消灭南唐打下基础。
濠州的另一个名字叫凤阳,日后还出了个大人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此时镇守濠州的,正是郭廷谓。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他见到淮河水上涨后,不顾自己刚刚死里逃生,又英勇逆流而上,准备火烧浮桥。只可惜,他运气实在太不好,被后周将领赵匡赞提前设的埋伏给撵回去了。
郭廷谓见寿州丢了,后周皇帝又返回汴梁了,他不愿意坐以待毙,便对手下说道:“后周擅长陆战,而我军则是擅长水战。不如我们带两千水军,前去夺回浮桥?”
“将军,每次您都说要去夺回浮桥,可是都连着失败两回了,难道您还想尝试第三回吗,俺可是没啥信心啊。”
手下人都觉得没啥把握,但是经不住郭廷谓的软磨硬泡,还是跟着过去了。
没想到,这一次,郭廷谓还真的成功了,唐军很快就烧毁浮桥,还大败周军,并缴获了周军的军资粮草。经此一败,周军败退到定远寨。
李璟论功行赏,任郭廷谓为武功殿使。
然而,郭廷谓并不打算见好就收,他派人冒充小商小贩,去定远寨中侦察敌情,发现领头的正是武宁节度使武行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