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常识,何尝不是偏见呢?-第2/2页
根据我国《拍卖法》,拍卖追诉期不以拍卖发生时间为起点,而是以买受人“知晓受损”时间为起点。
换言之,尽管《瑞雪芭蕉》已经拍出去两年,但闵敏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可能买到了赝品,知晓时间应当从费天池公开发布微博之日起计算,其后一年,闵敏都有权利向拍卖公司追责。
《拍卖法》如是规定,其实是对买受人权利的一种倾斜性保护。
祁霁略略扫视了律师函。律师函下面夹带着四五张《瑞雪芭蕉》的高清照片,拍摄背景与角度各不相同,显见是两幅争议作品。最底下压着的则是一封手写确认书,签名栏龙飞凤舞,却不难辨出“费天池”三字,不肖细看,也知道确认书内容是什么。
祁霁心道:果真是个干练的,才几天啊,连画家亲笔确认书都拿到了。
情势已然明朗,陆离空间与乾诚拍卖行都是事件被牵连者,而闵敏却第一时间“倒戈”向了画家方,成了“买假”的苦主,乾诚“售假”罪名铁板做实。
退货涉及诸多,王寰宇本意只想说明追索难度,劝客户三思而行,没想到对方直接抻开一副对簿公堂的架势。
王寰宇正了正神色,道:“闵敏小姐,您当然有权主张您的利益,但诉诸法院,恐怕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结果也未必能如您所愿。”
闵敏一脸不可置信:“咱们是法制社会,对吧?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对吧?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对吧?我200万真金白银打了水漂,你们知假售假,我还真就不信了,上了法庭,法官会站在你们那边!”
王寰宇勉力挤出一丝苦笑:“知假售假,这个罪过我们可担不起。再说,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您在乾诚拍到的《瑞雪芭蕉》是赝品。”
闵敏厉声:“还要怎么充分?画家本人都亲口证实了,他只画过一幅,就挂在自己家里。”
闵敏翻手将费天池确认书拎了出来:“人证物证俱在。”字字带着铿锵。
王寰宇笑容不改,道:“画家家中的是真迹,并不能因此判定我们的标的就是赝品,这是两码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两码事,怎么会是两码事?闵敏直觉着拍卖公司在强词夺理,在耍无赖,怒意更盛。
“那我还真糊涂了,你们拍的是真迹,画家家里也是真迹,画家说他只画了一张,那怎么就会平白无故多出一张?我该信谁?难不成你们的意思,亲妈不认识亲儿子?连自己生了几个都不知道?”
作品是创作者一笔一笔勾勒出来的,投入的功夫与心血不亚于母亲诞育子女,母亲怎会不认识亲儿?这是常识。
闵敏句句似问,却又满是讥讽,是对对方没有常识的讥讽。
可常识,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当拍卖公司与画家对一件作品产生争议时,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将质疑目光投向拍卖公司。两千年的重农轻商,令我们的社会潜意识“闻商色变”。画家是笔耕的匠人,拍卖公司是博利的商贾。匠人根骨秉正,商贾唯利是图,无需对簿公堂,判词早已人心对座。
公平吗?当然不,可也没办法。
祁霁抿了抿嘴,沉默未语。
王寰宇则忙解释道:“我们当然不会质疑作者的专业度。画家本人的意见与看法,我们向来十分尊重。”
听王寰宇这么说,闵敏自觉站住了理,语气松缓许多:“你们承认就好,真画假画,画家本人最有发言权。他要是说得不算,这世上就没谁说的算了。”
“未必。”清晰又不带波澜的女音响起,久未做声的祁霁淡淡吐出两字。
闵敏将目光瞥向祁霁,祁霁亦抬眸与之对视,眼底一派清澈笃定:“画家说得不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