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2页
这样一块“封闭”+“大同小异”的土地,使我们的祖先们早早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定居文明”,这也是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定居文明”中,子孙辈的生活只能是祖辈们的重复,因此,祖辈们的智慧和经验至关重要。年轻人通过学习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经验,从而知道什么时候春耕,什么时候秋收。流传至今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最好的写照。
慢慢地,祖辈们便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祖先崇拜”也因此慢慢成型。”
华夏文明真的那么简单吗?
一个文明能否渊源流传地传承下来,取决于这个文明是否有着共同的信仰,因此,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祖先崇拜”,正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根本所在。
一、从“祖先崇拜”到“炎黄子孙”
作为华夏人,我们一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指炎帝,“黄”指黄帝,这两位华夏文明体系的缔造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从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经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炎黄始祖观的信仰成为了周边各民族的共识,这是华夏民族炎黄祖先崇拜的外延扩展和辐射。华夏民族的统一信仰由此逐渐形成。这种信仰支撑着炎黄子孙共同去认同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即使是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大一统”也始终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华夏儿女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各种实现“大一统”的方法,形成了璀璨的“百家争鸣”盛况。
这种坚持和维护,使得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仍然保持着“大一统”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避免了欧洲式的分裂。
二、从“祖先崇拜”到“礼仪之邦”
“祖先崇拜”的信仰,在华夏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衍化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
夏商周时期,基于“祖先崇拜”下的血缘政治具体表现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在这种模式下,行政权和土地所有权达到了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权力又是按照宗法制依次递进分配的,因此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为了使分封下去的这些“叔伯兄弟们”能够明确尊卑,规范言行,“礼乐文化”应运而生。基于宗法制度的“礼”从外部提供一种强制的社会规范,而基于审美情感的“乐”则是从内部塑造一种自律的文化规范。
虽然东周末年,“礼乐文化”随着宗法制的衰弱一度出现崩坏,但是由“礼乐文化”衍生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却一直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要特征。
综上,在“祖先崇拜”的支撑下,华夏文明得以完整和延续,传承五千年,至今生生不息。同时,“祖先崇拜”衍生出的“礼”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华夏成为世界眼中的“礼仪之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