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给刘备的第1策



秦川见刘备面露不豫,直接问道:“主公可是忧心曹军来袭?”

刘备叹息道:“是啊,百姓从新野一路相随,凡五百里,其中艰辛,备一一在心。本欲保民,若是我被曹军击溃,岂不是害民,哎!”

说完,刘备将拳头锤在帐篷的木柱上,接着,他又在帐篷内踱步半圈,自语道:“可惜我大军不在此地,就连军师也去了江夏……”

走着走着,刘备突然看向秦川道:“海平,这曹军来袭,你可有应对之法?”

听到此问,秦川心思急转,这应该是刘备的考验了,而且看样子,若不是关羽、诸葛亮不在,还轮不到自己表现。

秦川想了想三国时谋士是怎么表现的,当即问道:“主公,我军现下有多少可战之兵?”

刘备看向不远处地面,又似乎什么也没看,低声道:“骑兵一百余,步兵一千余。”

曹操那边,光是虎豹骑就有五千人,再加上文聘的一些荆州兵……

秦川当即道:“主公,某有上中下三策。”

这三策,也是说的刘备一愣。

似乎在哪里听过……

继而眼色一亮道:“愿闻其详。”

秦川一边走动,一边道:“这上策,臣知道曹军先锋官为刘表大将文聘,主公可先与之战,当不难击而败之,而后晓以大义,收之,再迎战曹军五千虎豹骑……”

刘备闻言,摇了摇头道:“此策不妥,文聘既以降曹,又岂肯再降于我,此三姓家奴之事,我观文聘断不肯为。若是被曹军虎豹骑拖住,就算只是相持,等到曹军大军来袭,我军亦休矣。”

秦川点点头,本来就没打算刘备接受上策。

“这下策,就是舍弃百姓,火速前往汉江边,关将军的船只,应有接应,事实上,按照历史,主公败后,正是关将军的接应,才让主公脱险。”

刘备再次摇摇头道:“百姓何辜,曹军若是今夜就追来,肯定是轻装简阵,要拿百姓作补给,那岂不是要血流成河?我誓与百姓共存亡!”

这刘备,到了此时还共存亡,不是只有亡了吗?

不过正是刘备这股子仁义,才让秦川有勇气在刘备面前自爆。

秦川点了点头,只好接着道:“如此看来,就只有中策了,主公可告知百姓,曹军来袭,而我军则可列阵以待,打过曹军先锋,文聘军,为百姓争取四散时间,再散布将军往江陵而去的谣言,而后再撤到汉江边,与关将军汇合。如此百姓们有生还之机,将军也可从容而退。”

刘备双眼微闭,面露悲伤,似乎在挣扎。

下一刻,刘备便道:“曹军既率虎豹骑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而来,必定急需补给,如此四散百姓,与我刘备直接舍弃百姓何异?海平,此言不得再提!”

这一下,轮到秦川傻眼了,事到如今,这刘备竟不肯走了……

难道,自己这位新任的主公,竟是要等在这里,用一百骑兵加一千多步兵和曹操的五千虎狼骑硬拼?

然后,战败了才肯走吗?

硬打,是绝对不可能打得过的,因为对方是骑兵,是曹操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且有五千之多。

这边呢,这十万百姓,除了人多,就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了,手无寸铁,几乎完全就是负担。

刘备见秦川半天不说话,只是一味沉思,也不打搅,也沉思了起来。

好一会,秦川才道:“主公,当真不退?”

刘备先是迷茫了片刻,

而后坚定道:“不退了,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想着想着,秦川眼前一亮,想了想措辞便道:“相传干将莫邪为了铸剑,以人血为引,铸造出的剑坚硬、锋利无比,主公可曾闻说?”

这个传说在三国时就广为流传,刘备听到这也是点了点头。

继而刘备脸色一变道:“若海平如此助我兴复汉室,我宁可不要!”

秦川点点头道:“自然不是,只需要将木碳包在铁内捶打,就能达到这一样的效果。实际上,人投于剑,也是为了加碳,原理上说是一样的,这样铸造出来的兵器将远超出曹、孙。”

刘备微微颔首,疑色不减,一时之间,不能判断真假,也不知秦川在这危机关头为何说这个。

秦川再次含笑道:“骑马打仗,训练的时间长,骑马时,还需要双腿夹紧马腹,若能有马鞍、马镫、马蹄铁三件套,那骑兵就能安坐马鞍,踩住马镫,如踩在地上一般,这样骑兵将成军更快,也更强、更强,而且因为有马蹄铁保护马蹄,马也不会因马蹄受伤而损失,这都是在后世得到印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