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兵-第3/4页





    总兵们商议一番,同样觉得没有问题,秦良玉倒是欲言又止,杨镐见状留了个心眼,等散会后特意留下戚金和秦良玉,想看看这两位被他倚重的大将有何说法。

    文搏也没走远,就在门外和陆文昭小声讨论着这次战事,因为他对于这次作战有个担忧并没能得到解决。

    这会儿许多总兵看着文搏都得陪着小心,能以不到千骑打得四万建虏狼狈逃窜的勐人,除了野猪皮谁还想惹他?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要拿性命开玩笑,因此没人管文搏留下来做什么。

    杨镐见其余人都去调兵遣将,叹了口气瘫坐在太师椅上,很快又意识到这里还有外人看着,立马提起精神作出礼贤下士的模样,对戚金和秦良玉请教道:“两位将军,此番战事即启,不知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戚金见着杨镐如此态度,很奇怪为何之前传闻此人有些不好相处,跟刘綎闹得几乎是对簿公堂,御史及军中参赞更是差点儿没在殿上给他开瓢。

    他哪知道杨镐这是被文搏折腾得怕了,哪敢对文搏的直属上司指手画脚。

    “属下觉得并无问题,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杨大人韬略可称尽得兵法奥妙矣。”戚金捧了一句,这才状似不经意的提及,“就是不知李总兵那一路是否顺利。”

    说到这个,秦良玉本想少说多做也忍不住颔首,“李总兵麾下两万骑卒才是关键,若他不能尽力配合,建虏来去自如,我等步卒即使击退建虏也难以斩获战果。”

    一说到李如桢,杨镐额头上血管直跳,气得他想大拍桌子,最后还是硬生生忍住,“此时诸位不必担忧,我已派亲信与李总兵陈说利害,他也答应定不会因私人间的龃龉延误大事。”

    原来李如桢之所以不在沉阳,不是说辽阳有多么危急,而是这位镇辽总兵官居然摆起谱,认为自己的官职是总辖辽地一切军政。而杨镐以兵部右尚书经略辽东,两人职权不明碰到一起难免掣肘,必须分个主次所以不愿轻易面见杨镐。

    这分明就是跟杨镐别苗头,这时候杨镐哪能容忍李如桢放肆,不但上报朝廷请求公断,更是直接派人上门驳斥,向众人宣示自己在辽东独断之权。

    杨镐心想自己就是个军事门外汉,狐假虎威混到现在好歹有个自知之明。你老李家厉害的早死完了,李如柏李如桢什么玩意儿他能不知道?

    跟他杨镐比都是半斤八两,可他至少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李如桢不清楚。

    若是任由李如桢统领辽地军政,那大伙等着髡发易服吧。

    而他杨镐在建虏十大恨里一个人占了三条,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等着下火锅。

    到时候杨镐只得隐姓埋名终老山林,名字都想好了,就取小苏名句“此书兼置昔年客,袖中秀句淮山青。”中两字为佳,叫杨秀青吧。

    想到这儿,杨镐顿时振奋起来,天天被那帮子莫名其妙天地会的混账玩意儿灌输反金复明的理念,他这会真是被迫坚定反金,决不能让建虏做大,辽地更是绝不容有失,否则他杨镐才是最惨的。

    “还请两位将军多担待些,如今辽东局势危如累卵,若是铁岭有失则沉阳时刻在建虏兵锋之下,辽东再无宁日矣!”因此杨镐近乎声泪俱下,他是真怕铁岭出事,那时候哪怕他之前跟着刘綎手下那两位将领混了不少功劳,也得因此论罪下狱。

    戚金与秦良玉只得保证尽力作战,绝不容铁岭失陷。

    三人又商议了一会,杨镐拜托两人不要因为之前营啸之事产生矛盾,他已经上书朝廷赦免戚金承担的罪责云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