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生意就是冰冷的-第5/6页



    张文远听王天孝这么说,也在意料之中。

    王天孝没有出资,他也相当满意。

    他很享受和王天孝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

    若是王天孝要涉入资金,他反而可能会不适应,甚至不开心,不放心。

    关系是关系,情感是情感。

    不能混淆,也不应该混淆。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彼此都努力着不踏入这条危险的红线区域内。

    方得长久。

    七月最后一天,热闹的草药收割终于来了。

    按照和孟经理签订的合同,每公斤蒲公英五元钱,每公斤茵陈七元钱,因为没有烘干,按照含水四成折算,最后则是取了整数,每公斤蒲公英三元钱,而茵陈按照四元钱计算。

    这个价格比王天孝原来预想的稍微低一些。

    上辈子,他们也会四处找野生的晒干去卖,或许是因为晒都很干吧,每斤都在三四块钱。

    但现在他觉得还行。

    毕竟是批发价格,不能和零卖相提并论。

    人家一次性收这么多,你要是没有个价格优势,谁愿意要呢。

    这样大致算下下来,平均按照三块五的话,也可以得到三十五万,去除一些人工,肥料,种子,税收等各方面开支,落个三十万轻轻松松。

    …

    基于这些,按照合同先预付一半的货款,所以他收到了十五万的资金。

    加上前面积攒的一些资金,如今他的账户已经来到二十万左右。

    比张文远自然是远远不如,但相对普通人,他已经是富豪中的富豪。

    投资个什么东西,资金完全够用了。

    按照原来的安排,所有的收割人员全部由吴文化安排,一共三百多人,分了十个组。

    王天孝给吴文化安排了激励措施。

    每个组每天的产量都要统计,不看谁具体做了多少,而是看组里的集体产量,产量最高的组,组里每个人除了原来说好的三元每天外,还会额外再给三元奖励每人。

    排名第二的组奖励一元每个人。

    其他的就没有了。

    反正就是奖励跟着产量走,让所有干的快的拿的更多,绝对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

    他不仅让组和组之间搞竞争,能干的组相当于一天干了两天的活。

    干得慢的组,就只能拿自己本来的收入。

    而且,他还让组内的人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

    每个组最后是看产量,但组里每个人的产量大家都知道,那要是谁的产量太低,必然就会被组里其他人督促和监督,想偷懒都不成。

    毕竟,靠一两个人努力,不可能让组里的产量最高。

    而只要一两个人拉垮,那就不可能获得好成绩。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才可能在十几个组里脱颖而出,最终拿到更多的收入。

    人性就自私的,看到别人拿得多,自己拿得少,谁愿意呢。

    可不就会找组里最差的那个人事嘛。

    每天的产量大概是一万公斤左右的样子,物流公司的车是五吨,所以每天都有两辆车在山下面等着。

    王天孝专门做了一个下山的通道,方便货物从山腰的一个断崖处直接输送到下面,不然还要一包包搬运,那工作量太大了,根本就忙不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