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朕真是个大孝子-第2/5页



 “而且这南京紫禁城皇城是填湖造的,阴冷潮湿住着贼不舒服,实在不行可以把皇宫搞成公园,收点门票什么的……”

 瞧着给自己穿戴衣服的貌美宫女,朱允炆似乎是看到了一颗颗的招财树,从宫里出去的宫女,民间很多人都会抢着要。

 而且许多宫女身份地位尊崇,有一些宫女是北元贵胄,被俘获后成了宫女,还有一些太监,本身是前朝的贵族,自小被俘获后阉割进宫当太监,甚至有一些太监就是元顺帝时带去草原,又被蓝玉俘获后带回来的。

 太监暂且不说,这些北元贵胄宫女,有些入宫一二十年,从少女变成少妇,哦不对,从少女成长为阿姨,好些许多年都没感受过春风的沐浴,在宫里寂寞成河了,放出去嫁人,也有益于她们身心健康,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是贵胄出身,回头一个收十万两嫁妆不算多吧?多出几个,这内库的金银不就有了么?

 想到这里,朱允炆咧嘴笑了。

 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解近火,解不了远渴。

 要想大明赋税稳定,国库和皇帝的内库都有钱,必须得在税制上下下功夫,现如今九边卫所和藩王,的确是沉甸甸的重担,压的大明赋税喘不过气,所以得开源,多搞钱。

 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土地肥力,即便九边卫所自耕自种,也做不到自给自足,还需要开边法,即商人运送粮食去九边,换取盐引卖盐。

 而九边各地的藩王,受封支禄也很高,就拿周王朱橚来说,河南今年遭了灾,税收不过八十四万石,支取给周王朱橚的俸禄居然要四十余万石。

 几乎是用半个河南的赋税,在供养周王。

 这就离了大谱。

 各地官吏,辛辛苦苦一整年,发现赋税还得倒贴。

 洪武十八年的郭恒案就是这般。

 朱允炆没记错的话,清朝之所以以异族入主中原,还能稳固二三百年,主要是满清做了好几件事情,明朝灭亡的事情他都不做。

 第一件是士绅一体纳粮。

 取消了生员和士绅的特权,让他们都必须缴纳赋税,这件事说好好,说坏处也有坏处,因为封建社会王权不下县,县城外面县太爷是靠乡绅地主,乡老来维持地方秩序统治的,很多地方的乡老都是同族之人,处理事情还比较公允,如果派去官员,官员又不沾亲带故的,难免收钱不办事,或者贪赃枉法。

 而且这件事是在满清屠刀滚滚下完成的。

 朱允炆想了想,满朝文武,尤其是武将,谁都镇不住,这事儿暂缓……

 第二件事取消人头税。

 这个事情被前世的许多史学家大吹特吹,什么盛世之丁永不加赋,促进人口大爆炸,这吹得着实有些过,真实是当时许多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都传入中国,而且不取消人头税也收不起来多少,老百姓有的是办法隐匿丁员,还不如放开。

 第三件事就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

 这跟赋税关系很大,与王安石的均田平税,前世那个时空后来大明的万历名臣张居正搞得一条鞭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条鞭法,简洁有效,为大明续命很多年。

 而火耗归公,则是把地方小吏的潜规则收入摊平了,让地方小吏不能随意克扣,满清的皇帝雍正使用这个政策后,一年国库收入四五千万两,国库充盈,十分富裕。

 “取消人头税不是难事,因为各地的大地主最得益,乡绅富商大地主家业庞大,人口最多,这事儿他们肯定举双脚赞成。”

 “至于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这两件事,一件动了大地主的钱袋子,一件动了地方小吏的钱袋子,估计会有抵触,但是对大明是十分有利的,幸亏现如今经过皇爷爷朱元璋的整治,全国没有多少大地主……”

 朱允炆在脑海中琢磨思索,是否能将这几个政策施行下去。

 洪武中后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基本没做别的事情,就是消除贫富差距,同时对朝廷里的勋贵王公进行大清洗,这般搞下来,在洪武二十年时有个统计,全国有土地一百五十亩以上的地主,只有一万一千多户。

 这个数据放到现在,可能更多,但绝对多不到哪里去,朱允炆估计全国有土地一百五十亩以上的,大约有两万户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