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木匠的徒弟很滑稽
四年前的乃红和四年后的乃红,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内心那颗悬了四年的石头,如今已尘埃落定,没有了后顾之忧,她一门心思把精力放在了种庄稼、做点小生意上。
乃红的凉皮生意做到了二十公里外,那辆破烂不堪的人力三轮车早就淘汰了,换成了动力三轮车。
如今她不仅仅只做凉皮,还顺带捎一些瓜瓜蔬菜搭着卖。
后山人很少上街,自给自足的生活给了他们可以长期不出门的底气,地理各类蔬菜,给了他们生活上的便利,即便一年不出村,也有面吃、不差蔬菜。
对于后山人而言,夏秋两季的常吃蔬菜,确实不需要去镇上买,可长期吃相同的蔬菜,也需要偶尔换换口味。
这就是商机,乃红卖凉皮卖出来的商机。
在我们那个地方,人们种的蔬菜,无一例外卷心白菜、包菜、辣椒、菠菜、香菜、当然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韭菜。
正如不种黄瓜、西红柿一样,种了都是被别人做嫁衣。
等你掐着手指算时间去地里摘,你会发现西红柿树不结果,黄瓜藤不长瓜,毕竟还没成熟,就被盯上的人,顺手牵羊吃到肚里了。
正是如此,大家想着辛苦种一场,到头来颗粒无收,还不如买。
乃红的销售方式很灵活,一种是现金购买,一种是等价交换。
一筐40斤的西红柿,乃红拉到后山,一个村就能销完,3斤麦子换一斤西红柿,大家都觉得很值得。
不为别的,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不换点来做几顿西红柿鸡蛋手擀面,感觉挺对不起自己。
村里人都很朴实,拿起自己换的西红柿,大腿上、袖子上擦一擦就开吃,那种单纯的满足感,只有在质朴的人脸上才看得到。
乃红也很实在,在称上面不动手脚,既已完成后还不忘再送一个,大家对这个姑娘影响很深,所以不管她一车拉多少西红柿和黄瓜,稍微大点的村,就能销完。
去的次数多了,乃红跟一两个阿姨就处得特别好,只要她进村,不到饭点几位阿姨争先恐后邀请乃红去家里吃午饭。
去一两次倒是没什么,可去的次数多了,乃红始终不好意思,黄瓜、西红柿一样拿一点,到头来阿姨会送来一些粮食,弄的乃红自己也觉得骑虎难下。
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到后面她直接拒绝上门吃饭,阿姨们跟商量好一样,今天你送饭、明天她送饭。
乃红既然不上门,那就直接把饭送到眼前吃,这样一来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一到下午四点左右,不管有没有卖完,她都会收摊回家,20公里的路,骑个三轮车还是要很久。
不敢晚走,天黑了,夹在两座大山中间的沟里,周围一片漆黑,脊背发凉是不可避免的事。
只要时间一到,不管剩了多少菜,乃红都会分给几个阿姨。
很有意思的是,这几个阿姨家,在村里的条件都算是标兵。
一户有30亩肥沃的土地,一户家里酿醋,还有一户家里是木匠。
木匠家里比较有意思,肉眼所见的木质物件,基本全是自己打的,至于视觉效果,正是契合了那句老话。
木匠给别人打出来的家具,件件是精品,给自己家打出来的家具,能看得过去的没几样。
木匠的活非常多,周遭修房子剃椽子、打门窗。
周围几个村里老人去世打棺材,基本都是这个木匠包揽。
木匠50出头,人很好,初次见乃红,就把亲戚从1000公里以外带来的橘子,掏出来给乃红吃。
乃红很羡慕木匠,能有个技术活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木匠也羡慕乃红,脑子灵光,做个生意,日子过得甜蜜又幸福。
听木匠这么夸自己,乃红心里很开心,说实话,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她还是很满足,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除了玉瑞整日无所事事,其他的都还过得去。
而她目前唯一的心病,就是如何让玉瑞找个正儿八经的事情做,别整天呆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喝酒。
木匠听完,乐呵呵地说,如果愿意,他可以带着玉瑞一起,学个两三年,一般的活都能轻而易举完成。
乃红虽然也没上过多少学,在待人接物方面,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温柔和热情。
听木匠有意帮乃红鞭策玉瑞走一条有意义的事,别提乃红有多高兴,她口头连连感谢,第二天上去的时候,就买了个大西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