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靖康(上)-第2/3页
修整两天后,完颜宗望便开始试探性的攻城。
但是汴京城毕竟是宋朝的一国之都,城高墙厚,而且李纲确实也还是做了点事情,在金兵抵达之前及时完成了防御部署,在敌军攻城之时,更是亲自亲冒矢石,登城督战,吃住都在城楼上,稳定了军心。此外,宋金之间的兵力差距也确实非常大,守城方有着城墙的保护,兵士们不用和金兵近身交战,也没有那么恐惧,所以哪怕金兵攻势再猛,最终还是守了下来。
完颜宗望亦是亲自督战,连续猛攻了**天,都没有办法攻上汴京的城墙,最后不得不收兵后退。
——此时,宋朝各勤王大军已经陆续在抵达,他们屯兵在外,威胁着金兵的侧翼。城内外的宋军,加起来已经有三四十万之多,而且不少人还在路上。
金兵畏惧于宋军之势大,见汴京始终拿不下,生怕宋军会里应外合攻出来,所以不得不退后至汴京西北远郊的孟阳扎营。
至此时,宋金双方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战事一时沉寂下来。
宋钦宗虽然倚重李纲,但是此时朝廷中还是以主和派为主,李邦彦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为少宰兼中书侍郎,二人一心撺掇宋钦宗议和,此外还有汪伯彦、黄潜善、李棁(音同卓)等人,皆为主和派,但是这几人后面有没有金人的影子,那就谁也不知道了。
宋钦宗自己对金兵更是既惊且惧,想把他们早点打发走,自然也是有心议和,君臣双方俱是一拍即合,当下便派了使者前往金营。
这名出使的使者名叫郑望之,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乃是徽宗崇宁五年的进士,时任驾部员外郎,宋钦宗提拔他为假工部尚书侍郎、军前计议使,叮嘱他好好和金兵沟通,尽量达成合议。
结果郑望之战战兢兢来到金营,连完颜宗望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赶了回来。
完颜宗望对左右道:“和议如此大事,南朝却派一个小小的假工部侍郎前来,岂不是轻视我等?”故欲将郑望之逐出营去。
不过时立爱将完颜宗望劝住,他道:“宋军每过一日,兵便多胜一日,我等五万余人孤军深入,眼见汴京城急切难下,既然宋国有心议和,不如就此罢战。”
事实上,完颜宗望到底也还是有点怕的,西路军完颜宗翰阻于太原城下,迟迟不至。而汴京城高墙厚,他兵微将寡,确实打不下来,眼见宋朝那边,勤王大军日益增多,他此时也是进退两难,心中多少有点发虚,所以时立爱一劝,他也就坡下驴,当下派了个叫做吴孝民的使者和郑望之一起去了汴京面见宋钦宗。
吴孝民对宋钦宗赵桓道:“此前种种,皆是上皇(宋徽宗)手中所为。既然上皇已经禅位,过去的事情不必计较了。请少帝(指钦宗)同大金重新结盟修好,派遣高官前往我军请和。”
宋钦宗赵桓见金兵愿意议和,自然大喜过望,等吴孝民退下后,便和群臣商议去金营议和的人选。
李纲自告奋勇的向钦宗请求让他去,但是宋钦宗赵桓道:“卿身负守城重任。国家安危,系卿一身,岂可离开?还是让李棁去吧。”
其实宋钦宗哪里是觉得李纲不可或离啊,主要是怕他脾气太臭,过于刚直,派他去,别把议和的事情搞砸了。
李棁此时是枢密院的长官,若是按照身份和职责,让他出使,其实也是正理,只是此人向来胆小怕事,贪生怕死。
李纲当然也知道李棁这个人的秉性,他苦苦哀求宋钦宗,让他换一个人选。他对钦宗奏道:“金兵大军兵临城下,而西军的勤王大军迟迟不至,议和不是不行,但是此时优势在我,金兵粮少而兵微,议和条款不可太过,否则容易让金兵看穿朝廷的虚实,会更加轻视我等,未来必后患无穷。而李棁此人,素来柔懦,我怕他会误事啊。”
但是钦宗不听,执意让李棁前去。
果然,李棁行至金营,便吃了一个完颜宗望特意给他准备的下马威。
长长的两排金兵凶神恶煞的列在完颜宗望的金帐两旁,虽然一句话都没有,但是尽皆双目圆睁,眼光灼灼的盯着他,手中更是长刀紧握,像是一言不合便欲将他砍杀,吓的李梲两股战战,好不容易穿过这两列金兵的列阵,走到完颜宗望的金帐中,已经是大汗淋漓,面无人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