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功-第2/4页



    朱塬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打了个响指:“回答正确。通过传动装置,轮船上的人力直接转换为桨轮的转动,从而带动轮船的前进。相比起来,桨船……二位想象一下,沉重的大橹通常要数人合力反复摇动,但只有拨水那一瞬间,才给桨船带来前行之力,其中大部分力道,其实都浪费掉了。若是给一个大概数字的话,轮船的机械效率能达到70%,但桨船,或许只有30%,这其实就意味着,同样的人力做同样的功,轮船能走70里水路,桨船就只能走30里。二位,可有感悟?“

    吴良若有所思。

    胡惟庸再次对着朱塬背影拱手:“翰林所虑,实在我等愚钝之辈无法想象。”

    朱塬摇头:“要想的,既然到了我们的位置,关系社稷民生,涉及‘治平’二字,容不得我们不多想。比如,将来你们若能通过提高各种相关海捕环节的效率,将一年100万担鱼获的产量提升到200万担,多出的100万担,就足够再额外养活十多万人一年时间。这就是咱们的责任。想想看,元室若能做到百姓皆有所养,这天下,还有咱大明的事情吗?”

    胡惟庸亦步亦趋地回到朱塬另一边,这次却是道:“翰林此语下官不敢苟同,主公开创大明,此乃奉天承运。”

    朱塬笑道:“胡大人太过小心了,刚刚的话,哪怕到祖上面前,我也敢照说。以祖上胸襟,也只会认同。何为天运,天运,不过就是民心,如何得民心,也不过是两个字,养民。”

    胡惟庸也笑着拱手:“翰林所言极是,下官浅薄了。”

    “我突然也觉得自己说的太好了,”朱塬拍了下手:“今晚写日志就把这段记下来,送给祖上瞧瞧。”

    还在认真琢磨那页纸的吴良微微摇头。

    没眼看。

    胡惟庸则是羡慕,他可是知道,皇帝陛下专门派了一堆亲卫,定期负责与明州这边的传信,这份待遇,连正在南征北战的各路主将都没有。

    出了海事学堂所在院子,朱塬上了轿,一行人转到县衙西侧的明州市舶司衙署。

    定海知县薛戍一直很关心朱塬许诺办学的事情,纠缠几次,主动讨了这份差事,然后就选中了曾经是方国珍私设盐课司驻地的明州市舶司衙署,如同设在县衙的海事学堂那样,直接从市舶司衙署划出了三分之一,开设了定海小学。

    名字当然是朱塬起的。

    朱塬都答应了,作为明州市舶提举的常报当然也没意见。

    衙署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大小两座跨院,修了围墙,开了大门,算是完全隔离出来。

    再然后,按照朱塬的要求,大院招男生,小院招女生。

    当下资源有限,暂时只有限招收海军都督府、营海司和地方衙门的官吏子弟,多出名额才往下流通。至于年龄,虽然朱塬有所规划,但暂时也不做太严格的限制,只要孩子听话懂事,哪怕只有五六岁,也可以送来。

    男生200个名额,很快招完。

    倒是女生,有些问题。

    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家,这年代,可不想让自家姑娘抛头露面,不仅如此,还有人跑来劝朱塬,认为开设女班有些乱来,连薛戍都不太赞成。

    朱塬不理。

    既然上层不要,机会就往下送。

    普通士卒民夫还有定海百姓可没有太多顾忌,听闻学成了可以去金陵,成为吃皇粮给权贵治病的女医者,短时间内,100个名额,挤来了数千人,前些日子,甚至整条街都是带着自家女娃来面试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