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人欢喜有人悲
“催人老,黄土埋到腰。”
“……催人老,黄土埋到腰。”刘青有样学样。
“江山好,男儿当提刀。”
“啊?提剑就不行吗?”刘青还是止不住地想要练剑,奈何张老头死活不教,“这是啥啊,真难听。”
张佩忠不理会,倚在城墙边,借着几缕清风,唱着一首沙哑的歌谣。他说此曲只唱与山鬼听。
“要将家国报,
要知勤学早……”
七八月份的夜晚,还算是清凉,但过于干燥。月亮圆得很满,还算是美丽,但过于苍白。刘青执一道笔墨,用蝇头小楷认真誊写《离骚》。
“老头,江南有多好?有多大?有多少人?书上说的西蜀美女有多美?是神仙姐姐吗?”
“你个小鬼头连这个小地方都没离开过,还眼巴巴思慕江南?”老人瞅着刘青的字乐开了花,“不错,好好读书,将后来也能考个功名,也不枉老夫的辛苦。”
“哦,”刘青草草应哼一声,心思却早早飘到了几千里外,“那老头,书上有句‘不食五谷惟食蜜’,蜜是啥?”
“白蜜吧。”老人回应。
“好吃吗?长啥样,咱们这儿有吗?贵不贵啊?”刘青咂咂嘴,眼睛里发着金光,古人说,有了这玩意儿以后连饭都不想着去吃,那就肯定好吃啊。
张佩忠垂眸,刘青正抬头看着他,嘴巴咧着。他看着这个从小便跟着他在边城长大的小鬼,把想说的话咽了下去:“怎……怎么会好吃,老夫最不喜欢吃那种东西,又软又苦,满嘴腥味,里面全都是虫子。”
刘青还盯着老人,老人转身,刘青满脸失望:“还以为多好吃呢,哎,还是馒头好吃。”说罢,他轻轻放下毛笔,掰着指头算着今年还能吃几次白面馒头,心里乐呵呵的。
老人回头看了一眼刘青,走到他身边,揉了揉他的脑袋:“臭小子,读书吧。”
无外感叹于,还是江南好,无外感叹于,还是京城好。
最繁华,最太平,最婀娜。
“轻点,痛。”女子妩媚地将手搭在男子肩膀上。
“听说西楼旁开了一家梨园,里面的青衣不错。”女子的娇声中带有微微地喘息。
“明日去看。”男子匆匆应了下来。
“听说九边城里的一个叫张佩忠的老头死了。”女子最喜欢在这种时候聊着天地。
男子:“哦,死便死了吧,死了关咱们京城百姓什么事,顶多边关多死几百号流民,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
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滋润着四月的人儿,一剪山风吹来别样的柔情。
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匆匆的脚步声将林墨汉惊醒。
“公子,已经确实了,张佩忠将军确实死于九边城,朝廷好像正要给封谥号呢,听说礼部曹大人现在忙得焦头烂额,”一个仆人打扮,却口口声声称林墨汉为公子的年轻男子飞奔到了烂泥般的林墨汉身前,也不见扶起自家主子,只是弯着腰,嘴里如连珠似地讲着今早从宫里传出来的风声。
九贬城,是市坊中的叫法,人们说这个地方连年征战,被派去的官吏数量不下两只手,而没有一个人回来。但这种大逆不道之词怎能上得了庙堂?所以自第一位爱国爱家爱大道的诗人开始把这个地点作为诗中一景时,这里便美名其曰九边城。而更可笑的是,第一首出现九边城一词的诗,并不是什么边塞诗,而是个多情书生在青楼一番**后写的香艳之句。
其实九贬城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将领守着,也从未有什么有去无回,只有一个老将军的知天命到耄耋。人们只是不相信,一个明明能享受不尽荣华的开国大将,愿意守在一座小小边城,人们更不愿意相信,这个人是站在南梁武将之顶的张佩忠。
林墨汉艰难睁开眼,天旋地转,右手一把按在地上,想撑起身子,却恰好按到昨晚的玉碎上。寻常人倒还好,顶多磨起一层油皮,但长期服用五石散之人筋脉细密且脆弱,皮肤敏感,连穿衣都可能被划破,何况是这锋利玉碎。
血流顺着石板沟壑曲曲折折,飞快蔓延,林墨汉终于坐起身,表情木然,根本不理会自己的伤口。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解脱了。”
男子看到了林墨汉的伤,转身要拿药,被林墨汉一把揪住。男子重心向后,一个踉跄,被一把拽翻,不偏不倚跌进林墨汉怀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