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战云南分设三郡守



  杨绛父子雄霸地方多年,养有精兵三万,皆披铁甲,能飞山越岭。然而在司马懿和庞统这等一流谋士面前,他根本就不是对手。

  司马懿命朵思大王假装投奔杨绛,声称无路可走,愿意为其下属。杨绛见与自己齐名的一方霸主居然甘为手下,心中非常得意,当即答应将其收入麾下,并设宴款待。

  是夜,朵思大王就在杨绛营中放起火来,营外汉军一拥而入,杨绛父子在烂醉之中无力抵抗,俱被生擒,余者皆降。

  张清照样问杨绛是否愿意投降?杨绛此时酒醒,懊悔不已。他原与汉朝交好,只是见孟获收益巨大,而自己却无所得,故而不忿,起兵造反。今见被擒,只得投降。

  张清命李典、严颜和谋士吕凯收编杨绛的三万铁甲兵和数十万民众,就在银冶洞筑城,命名为伏波城,以纪念伏波将军马援。设立伏波郡,命严颜为第一任伏波郡太守,五年后由李典接任,吕凯为主簿,镇守此地,既为保商路,亦为防备孟获。

  自己率领大军,命朵思大王和杨绛作向导,前往三江城去攻打木鹿大王。

  那三江城后面即是银坑洞,原是孟获的宗族所在地。洞外有三江:乃是泸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在此会合,故称为三江城。银坑洞所在山上有银矿,故名为银坑山,山中置宫殿楼台,以为蛮王巢穴。

  孟获为了和汉朝通商方便,离开巢穴去建筑英雄城,木鹿大王趁机袭取三江城和银坑洞,作为大本营。

  许褚和鞠义作前锋,率军抵达三江城下,木鹿大王闻报,随即出城来战。其人骑着白象,身穿金珠缨络,领着一班喂养虎豹豺狼之士,簇拥而来。蛮兵旗帜器械杂乱,军中不鸣鼓角,但筛金为号。人多不穿衣甲,尽皆裸身赤体,面目丑陋,身带四把尖刀。

  木鹿大王腰挂两把宝刀,手执蒂钟,身骑白象,从大旗中而出。许褚见了,对鞠义道:“我等上阵一生,未尝见如此人物。”二人正沉吟之际,只见木鹿大王口中不知念起什么咒语,手摇蒂钟。忽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如同骤雨;一声画角响,虎豹豺狼,毒蛇猛兽,乘风而出,张牙舞爪,冲将过来。汉兵如何抵挡,往后便退。蛮兵随后追杀,直赶到三江界路方回

  二将来至张清面前请罪,张清听罢说道:“非汝二人之罪。我早听说南蛮有驱虎豹之法。看我明日破之。”

  次日,张清驱兵大进,布于城下。蛮兵探知,报与蛮王。木鹿大王自谓无敌,即引蛮兵而出。只见张清骑白马,持银枪,端坐于马上。

  木鹿大王对身旁人说:“白马上坐的便是张清!若擒住此人,大事定矣!”他口中念咒,手摇蒂钟。顷刻之间,狂风大作,猛兽突出。

  张清不慌不忙,将银枪朝前方一指,其风便吹回彼阵中去了。再向空中一指,一条神龙自云中钻出,张牙舞爪扑向敌阵。众恶兽见神龙口吐火焰,鼻出黑烟,声似震雷,面目凶恶,皆筋骨酥软,不敢前进,反奔回本阵,将蛮兵冲倒无数。

  张清驱兵大进,鼓角齐鸣,望前追杀。木鹿大王死于乱军之中,城内宗党皆弃宫阙,扒山越岭而走。汉朝大军占了三江城,将银坑洞还让与孟获,令其收拢宗族。

  张清留黄权、寇封、关平和司马懿扩建三江城,设立三江郡,对黄权道:“将军老成持重,我欲借将军威名平靖地方,将此地建设成为汉人聚居之地。寇封、关平皆一时之勇将,司马懿年少多智。五年之后,此地必大兴盛,将军功劳不小,可回归成都受封,将太守之位让与司马懿。二将亦可一并回归。”黄权再拜谢过,领了太守之位。

  司马懿私下问张清:“卫将军既然饶过了朵思大王和杨绛父子,为何击杀木鹿大王?留着他疆场效力岂不更好?”

  张清屏退左右,对他解释道:“此地风俗颇异中原。蛮人建立祖庙,名曰‘家鬼’。四时杀牛宰马享祭,名为‘卜鬼’。每年常以蜀人并外乡之人祭之。若人患病,不肯服药,只祷师巫,名为‘药鬼’。此处无刑法,但犯罪即斩。有女长成,却于溪中沐浴,男女自相混淆,任其自配,父母不禁,名为‘学艺’。若要彻底收服此土,须得移风易俗,推广中原文明,方可长治久安。朵思大王和杨绛父子皆沙场悍将,故怜其勇而用为将。木鹿大王身为蛮人祭祀,又有异术,影响颇广。若后日再有反心,此地必然又起战乱,不知死者几何。为长远计,不得不除之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