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年以后



有个圈子,找点乐子,做个傻子

留三分傻气,存一颗素心。

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想要拥有快乐舒适的生活,一定要让自己有个“圈子”,找点“乐子”,做个“傻子”。

中年以后,想要的东西自己把握,想过的生活自己成全。

有三两知己,存一点天真,糊涂看世界,方能清醒过人生。

01

有个圈子:和同频的人在一起,是最好的养生。

作家简帧,在而立之年时曾说,三十岁以后还没有认识的人,也就不想再认识了。

人生走过半程,我们也越发不喜追逐表面的热闹,而是学会筛选自己的圈子,与合得来的人相处。

莫言几乎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喜欢参加行业聚会,却乐于和自己的朋友们待在一起。

早些年间,他和余华在北师大作家研究班的宿舍里,各写各的故事,两人都写不下去了,干脆停了笔,靠在一起漫无目的地聊天。

后来两人在意大利进行演讲,余华调侃自己写作是为了想睡懒觉,莫言也笑说自己写文章是为了买皮鞋。

说完两人忍俊不禁,下台后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两人与史铁生去沈阳与学生们踢球,他们起先输得惨不忍睹,后来干脆让史铁生去守门。

学生们碍于礼数,瞬间就不敢踢了,剩下余华、莫言几人,往学生们的球网里猛进球。

活动结束后,几个人再勾肩搭背地,再找个地方去喝酒。

这些可爱而有趣的朋友,给莫言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周国平曾说:“这世界有些这样的人,见了面就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

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与磁场相同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

上个世纪30年代,在BJ东城的一间胡同里,有一座“太太的客厅”。

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美术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行业,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

每到周六下午,他们便三三两两聚到一起,谈论时局,交流学术,或者干脆就什么也不做,闭目休息。

每个人来时或带着疑问,或带着疲惫,在一番高谈阔论之后,都是心满意足地离去。

对他们来说,这一隅空间,是灵魂的栖息地,也是精神上的安慰剂。

有句话说,生活想要过得舒心,就要活在懂你的人群里。

半生已过,知交零落。

但那些与你频率相同的朋友,懂你的难过,也懂你的追求。

他们如天边一轮皎洁的明月,淡淡清辉,也足以拂去世俗迷尘,点亮你心中的微光。

02

找点乐子:一点志趣,足以慰风尘。

朱光潜在《谈休息》中写:

“人需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

人到了中年,被柴米油盐耗尽了心力,头脑也被琐事占据。

负重之余,总归要寻到一些志趣,才有富余空间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作为一名作家,莫言对读书,当然是痴迷的。

他12岁时,辍学到生产队干活,空闲之余,常常躲进草垛中,打开书本阅读,沉迷到被蚊虫咬得满身是包也不以为意。

后来,他在父亲的教导下,迷上了书法。

虽然技艺不甚纯熟,泼墨挥洒的瞬间,心里的郁结随之被排出。

再年长一点,他也开公众号,和年轻人讨论烫头的话题,研究各种流行语的用法,忙得不亦乐乎。

周作人在《BJ的茶食》里所写:

“我们于日常必须的东西以外,应该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变得有意思。”

前半生,我们步履不停,走过了很远的路,后半程,也要学会适当驻足,为精神找一个归处。

若你喜欢安静,就坐下来沉寂在文字的世界,体验书中人的悲欢离合;

若你喜欢花草,就躬身劳作,浇水施肥,感受植物蓬勃的生命力;

若你喜欢美食,就洗手做羹汤,在四散的香气里,体味生活的曼妙。

很喜欢这么一句话:“生活的真谛,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枝末节的感受里。”

与其神色慌张步履匆匆,不如偶尔停下来,找一点爱好,好好照顾自己的灵魂。

闲时静观云卷云舒,细听鸟啭莺啼,不负岁月的人,才能不负此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