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买卖



 当天深夜,季陵回到了塔沟寨。

 第二天,挑了根不大不小的棒槌给村长黄老头家送了过去。

 离开时,黄老头的大儿子把季陵一路送到门外,再三感谢后,告诉他再过两三天,赶山帮的车队就到了,叮嘱他提前做好准备。

 塔沟寨地处深山荒岭,想要出去一趟千难万难,外地的客商行脚也很少光顾,唯有每年的秋冬之交,才会有商队赶着骡车进山做买卖。

 寨子里把这些来往的车队称作“赶山帮”,把他们到寨子里做买卖的这段日子叫“赶山大集”。

 其实不止塔沟寨,赶山帮每次进山都会把附近几十个村寨全走一遍,停留的时间据寨子和买卖规模的大小而定。

 像有二三百户,七八百人的塔沟寨,赶山帮一般都会驻留半月左右,期间不仅寨子里的人,周遭小村小寨里的山民们也会前来赶集,村里村外进进出出的人流络绎不绝,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气氛丝毫不亚于过年。

 “赶山大集”也因此被寨民们私下里叫做“赶山年”。

 每当这个时候,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把家中囤积一整年山货地宝拿出来,换取赶山帮从外面带来的锅碗瓢盆、盐糖茶布等山中罕有的日常用品。

 大山荒僻,官府铸造的钱币无法流通,山民与商帮之间的交易方式十分原始,除了最常见的以物易物,还可以使用金银珠宝,甚至从深山老林里刨出来的古董玉器。

 金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硬通货,而古董由于近些年世道越来越乱的缘故,已远不如之前受待见。

 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盗贼蜂起,土匪猖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

 眨眼间,三天时间一晃而过。

 这天清晨,季陵被一阵喧闹吵起,睡眼惺忪地走到寨中一看,骡马成群,在一批批风尘仆仆的汉子甩鞭吆喝声中沿着逶迤的山路远远而来。

 赶山帮终于来了!

 季陵神情一振,顿时困意全无。

 山中物质匮乏,前些日子虽杀虎割肉,但缺盐少料,畜肉腥骚,实在味同嚼蜡。

 今日集会,正好将几根棒槌换了香料美酒,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常言道“有肉无酒食无味,不如两头烂洋芋”,吃肉岂能没有酒?

 人皆言修道求仙就要清心寡欲,季陵之前从不在乎,何况今时非同往日。

 作为凡人,嘴馋一点也很正常吧?

 季陵刚披上棉袄,便有一群提篮挎筐的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地从他身边风也似的掠过,喜气盈盈地向寨口赶去。

 年轻真好啊!

 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不已。

 ………

 穿过熙来攘往的人群,季陵慢慢悠悠来到集上,随便找了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铺上破布,从怀中掏出棒槌放上,然后双手插袖蹲了下去,开始闭目养神。

 近几年,随着进山挖参的越来越多,山里的野参愈发难寻,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需求量自然也就上来了。

 所以季陵即便没有吆喝卖唱,也没竖起幌子,照样吸引来一大片好奇的目光。

 不过野山参这东西水太深,不懂行的人根本拿捏不准,因此众人只围着摊位交头接耳,却无一人上前问价。

 过了一会,打东头来了两个伙计拨开人群,从外面走进一个头戴貂绒帽,一身皮袄皮靴的行商打扮的中年胖男人。

 面皮黑中透红,团团脸,短眉毛,小眼睛,方头鼻,颔下蓄着短髭,笑起来眼角皱纹耸动,看上去一团和气,模样颇显富态。

 胖男人走到近前,低头看了看摆着的棒槌,冲季陵笑了笑,“老乡,你这棒槌怎么卖?开个价吧!”

 “好说,美酒十坛,精盐五两。”

 季陵眯缝着眼,头也懒得抬。

 “成交!”,胖男人笑呵呵地点了点头,很干脆地一口应下,转脸对两个伙计吩咐道:“小二小五,找几个人把老乡要的东西抬过来!”

 此言一出,围观的人群顿时议论纷纷。

 尤其是那些寨子里的山民,个个面露惊愕,都用羡慕的眼光看向季陵。

 没想到只一颗枯树根似的野山参,竟然能换到这么多好东西!

 不乏有人动了效仿的念头,心想:

 这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老家伙都能找到,我身强力壮,耳聪目明,挖几根棒槌还不是轻轻松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