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尔朱世隆:君臣对峙-第3/4页



  尔朱拂律归是奉命行事,跟他说效果不大。于是元子攸又派侍中朱瑞拿着丹书铁券直接去北中城里找尔朱世隆,说皇上已经答应赦免你们了,特派我来颁发铁券作为凭证,你们还是别闹事了,赶紧退兵投降了吧。

  朱瑞本来也是尔朱荣委任的官员,但这次他权衡利弊,还是决定留在了元子攸这边。

  毕竟是故人,尔朱世隆也没为难朱瑞。他对朱瑞说,我大哥尔朱荣功盖天地,赤心奉国,长乐王居然不顾当初的信誓,枉加屠害,现在还想凭这两行铁字来欺骗我?我已经发誓为大哥报仇,绝对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

  长乐是元子攸当皇帝之前的王号。尔朱荣世隆如此称呼,明显已经不再认他是皇帝了。

  朱瑞无奈,只好回到城内把尔朱荣世隆的话转达给元子攸。

  元子攸知道劝降没可能了。那就只能打了。

  但洛阳城内官兵数量太少,守城尚且吃力,出城打仗根本没戏。

  可是龟缩在城里放任契胡骑兵在外面折腾也不是个事儿,搞不好哪里出了纰漏就麻烦了,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占据主动。

  此时的元子攸已经不在乎成本了。他派人把国库里的金银珠宝都搬出来,跟洛阳城的百姓说,皇上现在招募敢死之士来共同保卫朝廷,如果能打败外面那些造反的契胡,这些财宝就都是你们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日之内就有一万多人应征。

  元子攸非常高兴,看来还是心向朝廷的人多嘛。十个打一个,怎么着也不会输。

  于是元子攸派这些志愿者出城去跟尔朱拂律归的一千骑兵干架。

  但打仗不是人多就肯定能赢的。契胡骑兵个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洛阳城里这些老百姓根本没受过训练,也没有人来统一组织,单兵作战能力没法比,人数优势也发挥不出来,根本不堪一击,多次出兵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归。

  元子攸一见实在是打不过,没办法只好闭门不再出去了。

  看来打仗光靠热情不行,还需要有能力的人来统筹组织。

  可是选谁出来扛大梁好呢?

  其实最有能力担任这个职责的人选就是贺拔胜。

  贺拔胜阻止了尔朱残党攻打皇宫的打算,建议尔朱世隆率众出逃,看似为尔朱氏打算,实际内心的算盘早就打好了。现在尔朱荣已死,尔朱氏剩下的几个人里根本没有人有能力有威望值得自己投靠,还是站在朝廷这边是正路。所以他并没有跟着尔朱世隆一起出城,而是转身去投奔了元子攸。

  元子攸得知贺拔胜的行为,大大夸奖了他一番。

  但贺拔胜一直是尔朱荣的人,刚刚投奔过来,不知虚实,元子攸最终没敢启用他。

  在朝内找了一圈之后,元子攸最后任命前车骑大将军李叔仁为大都督,总体负责讨伐尔朱世隆的事宜。

  这个任命很是让人捉急。

  李叔仁的指挥能力和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六镇败给破卫可孤,山东败给邢杲,基本就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现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他能扭转败局基本是没希望的。

  果然,李叔仁上任之后,任由契胡骑兵在城下耀武扬威,根本就没什么对付的思路。

  初六的时候,皇后尔朱英娥终于生了个皇子,按惯例大赦天下。

  但这个时候赦不赦的根本没啥意义,你赦免别人,别人可没想放过你。

  元子攸成天愁眉不展。本来以为成功解决掉尔朱荣事情就结束了,没想到现在如此难受。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结果满朝堂的文武大臣都面面相觑计无所出,大都督李叔仁更是头都不敢抬。

  这时,元子攸身边的通直散骑常侍李苗看不下去了,他奋衣而起道,现在这些毛贼如此嚣张,朝廷有倾覆之忧,正是忠臣烈士报国立效的时候。我虽不是武将,但社稷安危责无旁贷。我请求率领一支部队去截断河桥,至少可以让契胡部队无法渡河。

  总算有人站出来了,元徽和高道穆赶紧称赞李苗的主意好,元子攸也被李苗的志气所打动,觉得可以一试,于是下令全力支持李苗的计划,同时让李叔仁负责接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