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萧宝寅,皇子的野心-第3/4页
没想到竟然被萧宝寅料中了,杨椿老爷子毕竟年纪太大,军旅劳累过度,四月的时候突发重病,只好跟朝廷请求解官回乡修养。胡太后思前想后,实在没有其他可以担起节度西路大军的人选,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启用萧宝寅,下旨任命他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西讨大都督,都督雍泾等四州诸军事,自潼关以西的官军都由他指挥调遣。
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此,萧宝寅收到诏书大喜过望,赶紧收拾行装到长安上任。到任之后,他将军政之中的各个重要位置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之人。胡太后那边已经把关陇一片交给萧宝寅了,对于这些人事安排的细节也就没太关注。
杨椿在儿子杨昱的陪同下收拾行装回乡养病。但老爷子官场多年心思缜密,对一些事情的观察比别人要敏锐得多。杨昱把老爸安顿好之后,准备回洛阳复命,杨椿把他叫过来跟他说,有些重要事情需要你代我向朝廷汇报一下。朝廷任命萧宝寅当雍州刺史是没问题的,现在的确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但雍州位置重要,重要岗位必须由朝廷任命才行,岂能让萧宝寅自己来把握权柄随意任授?以萧宝寅的身份,做雍州刺史应该并不算是特别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我看萧宝寅受命之后喜形于色,高兴得有点反常,而且他最近对下属的赏罚都不依常例,有假公济私的嫌疑,我担心他心中有异谋。你回到朝廷之后,一定把我的看法转达给皇上和太后,另外,关中的长史、司马和防城都督是三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务必请朝廷亲自任命,否则恐怕会有后患。
杨昱是个老实孩子,回到洛阳之后,首先面见皇帝元诩和胡太后,将老爸的意思一五一十当面转达。胡太后一向自负,自谓英明神武掌控一切,这些忠告只当是耳旁风。她装模做样地夸奖了一番杨椿老爷子的忠心,没采取任何实际措施。
杨椿的政治敏感度绝对是一流的。经历多次大起大落,此时又拥兵在外大权独揽,萧宝寅的心中已经暗暗萌生了不臣之心。
其实,萧宝寅刚败于泾州的时候,就有人劝他交出兵权回洛阳向朝廷谢罪,但萧宝寅思虑再三,没有这样做。他毕竟不是宗室亲王,这次西征平叛出兵多年,耗费的钱粮物质不计其数,结果还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关陇几乎全部落入叛军之手。萧宝寅不光是怕死,他也是要面子的,这种情况下实在没脸回去。况且在他出兵这段时间,朝廷内部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叉被打倒,胡太后重新掌权,大臣们几乎换了一拨人,萧宝寅没有把握能适应新的陌生的朝堂环境。
之后被朝廷贬为庶人,萧宝寅也认了,可能自己命该如此吧,就这样老死在关中也挺好。但没想到这个奇葩朝廷行事诡异,三个月不到居然重新把他提拔起来,而且全权负责关中的军政大权。
没法用常理解释,只能认为天意如此。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萧宝寅是铁了心不想回洛阳了,此刻既然老天爷给了这么好的机会,不趁机做点什么实在有点可惜。他的内心深处,那个已经消散多年的南朝皇族梦又开始悄悄浮现。
这也不能说完全是凭空臆想,某种意义上说,萧宝寅还是一定群众基础的,他毕竟是南齐的正统皇室血脉,虽然现在南齐已经被南梁灭了,但前朝皇室的身份还是奇货可居,很多投机钻营的人想把宝押在他身上赌一把,长安城内也有很多唯恐天下不乱的轻薄子弟,撺掇萧宝寅抓住北魏国内大乱的机会兴师复国,重建大齐的皇朝伟业,自己也能混个开国元勋当当。
几番忽悠之下,萧宝寅开始飘了,反正现在关中这一带自己说了算,做事情比较方便,先偷偷筹划一下再说。
受命之后的半年左右时间,萧宝寅一直有计划地布局和经营,积极笼络部下,将关中的各个重要职位逐步换成自己的心腹。但他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毕竟公开宣布造反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萧宝寅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万俟丑奴那边由于快速拓张的势头在雍州受阻,而且新占领的地盘也需要消化,所以这段时间里比较消停,萧宝寅也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主动出兵跟叛军打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