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元渊,复杂的政治-第3/4页



  可是元诩还是年轻,太低估这件事情的难度了,被人戴绿帽子的深仇大恨岂是一顿饭能化解的。元徽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依然咬牙切齿,心说这次没搞倒还有下一次,元渊你等着咱俩没完。

  就这样,元渊的定州刺史当了没几天就卸任了,改任吏部尚书兼中领军,暂时留在朝内工作。定州刺史改由元固担任。

  元固也是宗室皇族,他的哥哥就是萧宝寅的前任,那位喝酒中风的西道大行台元修义。

  定州是个烂摊子,遍地都是叛乱的流民,官军这边由于没人指挥,只好龟缩在中山等几个城镇内消极防守。元固到任之后,觉得这样太被动了,不是办法,便派官兵主动出去试图平息叛乱。由于前期叛军还没有统一组织起来,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行动,因此前期官兵颇有收获,抓捕了不少叛军俘虏。元固命人把这些俘虏分配给各军作为奴仆。

  但这些小胜利毕竟无法抵挡大趋势,叛乱的流民依旧越来越多,而且在鲜于修礼和手下几名将领的组织下,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部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官军很快发现已经打不过叛军了。元固无奈,只好把官军收拢到中山城内,同时向朝廷报急。

  这时替代元渊担任北道大都督的杨津还没有到达平城,正驻扎在中山西北方向的灵丘附近,他听说中山危急,立刻领兵回援。

  灵丘到定州城直线距离大概二百余里,但中间隔着太行山,道路不是很好走。杨津担心中山安全,命令部队日夜兼程,几天之内就赶到了定州。

  杨津来到定州城下,本想先在城外安营扎寨,但营垒还没有建完,正赶上元固派出去的定州军队被鲜于修礼的叛军打败,狼狈撤退回定州城内。叛军本来在后面穷追不舍,等追到近前,突然发现城外杨津的部队正在扎营,便停止追击,也在数里之外安营扎寨。

  杨津觉得不好,叛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自己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此时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现在营垒还没有建好,马上天就黑了,叛军此时不乘势追击,肯定是打算晚上来劫营,那样的话自己必败无疑。他认为部队不能驻扎在城外了,先进城休整休整再说。

  于是杨津立刻下令停止扎营,部队收拾行装,准备跟随在定州败军的后面一起进城。

  可是,定州的军队进城之后,一个州兵站在城门前伸手把杨津的部队给拦住了,不让他们继续前进。然后,中山城门居然直接被关上了。

  杨津有点懵,是哪里搞错了么,自己人都不让进?他赶紧让人把那个挡在门前的州兵带过来问问是什么情况。

  这个州兵是守城门的负责人,他也是刚刚接到元固的命令,要求他务必拦住杨津的部队不让进城。

  不放杨津的部队进城,其实也就是元固一念之间的事情。元固此刻内心有点纠结,除了定州刺史之外,他的官位还是镇北将军,而杨津的官位只是安北将军。北魏官制,重号将军的大小依次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也就是说元固的品级比杨津要高,何况元固本人还是皇室宗亲,所以有相当大的优越感。

  但杨津现在是北道大都督,全权负责北方的平叛事宜。县官不如现管,如果放杨津进城,两军合一,他就得交出兵权靠边站了,这个他觉得有点接受不了。

  可是不让杨津入城,总要给个理由出来吧。

  于是元固借口现在叛军就在城外驻扎,你杨津既然是带领官军来平叛的,就不能对敌示弱往城里躲,最好就在城外跟叛军一决胜负。

  杨津一听就炸了,合着我没日没夜的赶过来救你,现在你元固就这么对我?杨津生性耿直无所忌惮,倔起来谁也拦不住。他指着守城的官兵就开始骂,说我奉朝廷之命都督北部诸军,你个小小的看门军士居然敢拦着我?你赶紧把城门给我打开,否则我现在就砍了你,说着就把配刀抽出来了。守门的官兵一看不好,眼前这位大爷不像开玩笑的人,不听他的话肯定难逃一刀。也罢,保命要紧,顾不了刺史元固那边了。于是赶紧回身命令城上的守兵打开城门,杨津的部队这才得以入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