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陆文嘉是在春节过后接到任课通知的,同时还继续兼任政教处的工作。为了第一堂课,陆文嘉在备课本上面足足写满了七大页。走向教室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紧张的,在心里默默回想了一下自己的讲课思路,感觉应该问题不大。远远的就看到分管政教工作的蒋副校长,左手拿了本教案,右手扶着把椅子正站在教室门口,“第一堂课,来给你把把关。”事前没有人给陆文嘉透露过任何口风。
看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表面看不出什么波澜来,内里其实章法谨严呀。陆文嘉在心里不禁暗自佩服起来各位学校领导,还真以为从来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呢,原来暗中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始终在盯着你。幸亏自己没有被“流放”、被“冷落”的丁点感觉,才没有流露出来过任何牢骚或者表现出来过任何不满的情绪。
“这要是一不小心说了点什么,是福是祸,还真有点难说着呢。”
陆文嘉不禁有了点小庆幸。
“听课就听课吧,反正面对着的学生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不怕多了副校长大人一个。”
说起来还是自己高中时代最后阶段的苦学,奠定了陆文嘉的功课底子。学习跟各项工作从逻辑上面来说,是殊途同归的。先要抓住提纲,纲举目张么,先抓住了每门功课的编排逻辑,知识体系的线索就算是有了,然后分章节再去找内在主线,形成框架,再去填实内容。有了上述基础,再去看各大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厘清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层级关系、转化关系等等,就基本上全面抓住了一门功课的七寸。假以时日,辅之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任你一门功课再难,成绩基本上就可以稳居上游。更何况,越是难点,往往变化套路相对更加固定,一旦攻克,不但不再是学习道路上面的拦路虎,反而会变成自己夺取高分的助力器。
学是这么一回事,教,相应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渐渐明白这回事,按照老师的指引,逐步养成思考习惯,让自己抓住每门功课的逻辑线索。说得更直白一点,不知道怎么学习的话,先把课本前面的目录背下来,背熟背透,看看考题问的是哪个章节里面的内容,解题思路基本上就可以打得开啦。
七大页的内容并不是凑字数的,这可不是学生时代的写作文。陆文嘉备课真是用心啦,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发散联想、由此及彼的内在关联,统统都描述了出来。就是怕自己上课紧张,忘记了思维的巧妙之处,陆文嘉才事无巨细全部形成了文字,这才写出了七页教案。一站上讲台,经历过最初两三秒钟的拘谨,陆文嘉迅速打开了话匣子,想好的开场白没好意思说出口,就直奔主题而去。话题一打开就再也停不住,讲的更多的都是陆文嘉自己对课本知识的见解,不乏真知灼见,精彩之处,陆文嘉自己都有了些许得意。自己学习的时候,体会再深刻,都还是远远赶不上给别人讲述时候的顿悟。要把一个问题讲明白,真的需要调动诸多因素去印证自己的说法。自己都感觉论据不足或者力度不够的时候,自然就会调动其它佐证来更好地加以阐述证明。往往就是在阐述的过程中,灵光乍现或者妙语连珠,连带着自己猛然清醒,“原来是这样!”其间的体会,真的会有恍然大悟般的感触。
虽然是第一次讲课,陆文嘉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陆文嘉恰恰念完教案的最后一句话。
“讲课有点难。适合给大学生讲课。
”将副校长丢下这句话,头也没回就匆匆离开。
“确实!”陆文嘉暗自惭愧。
“讲的是有点太多。发散的比较远,调子起的有点高。”面对高二年纪的学生,难度确实是大了一点。
不过从学生们的反应来看,效果还不错,有让学生见识到“什么才是政治课”的感觉。虽然校长的中肯评价让陆文嘉一时间额头出了些汗,细细品味,“这句话不能算是批评吧?”
自此,再也没有哪位领导或者老师来听过陆文嘉的课。陆文嘉讲课也就渐渐更趋成熟,如鱼得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
自己做学生的时候,陆文嘉对老师、对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是比较畏惧的,一颗柔软敏感的玻璃心总是无法妥帖安放。心里纵使千军万马,表面却又波澜不惊,很少敢于向老师求解求教,除了三五好友,也绝少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往往都是自己去做白日梦,或者灯下苦苦思索,完全靠着自己东冲西突,胡乱联系,最终才敢说有了一些“融会贯通”的体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