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3/4页
文字是平常的,可以铺排,然而命运,却是无法由人来操弄。
蹭课蹭在北大的半年,哪怕是作为旁听生,陆文嘉也算是回炉重造了一番。跟几年前完全还是体制内分配工作的一代人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的机制,让一代新人更胜旧人。想要报考的专业是更为紧跟时代的新闻学,思路又非当日可比。最最厉害的是,北大学术氛围岂是随便哪所大学都可以比拟的,放眼所见真是有无数天才,思维见解,举重若轻,让人不由地就产生惭愧和钦佩。
多少带着失意,陆文嘉即使还是陆文嘉,再次回到讲台上面的陆文嘉,激情褪后多加了一丝的冷静。开学第一讲,陆文嘉没有翻开课本,而是从自己的心路出发,讲出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理课。
来到这里,无论是失意还是得意,都不是人生的要义,仅仅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开始。一高满足了你的梦想或者因为不是重点高中而失落,都不是真正的思考,我们需要明白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梦想,更是要充分理解当下的现实。站在这个起点,如何往下一个目标前进,这才应该是最为关键的锚定。有没有下一个目标,下一个目标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去实现?
用陆文嘉过后自己的话来说,作为任课老师,自己带的是一个年级四个班的课,第一堂课,四个班都是一个模子讲的下来。自己是带着骄傲、带着失败以后的思考,对着三百多张桌子椅子,自顾自的讲了下来。至于有多少人听、又听了多少,自己倒并没有太多的在意。讲过了也就讲过了,因为并没有形成教案,以至于讲过了以后的大约一个星期,陆文嘉自己都不知道讲的究竟是什么内容了,根本无法再复述出来。
刚做老师的头几年,那个时候的讲义完全靠手写,课后作业和练习,完全是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面手抄完成。现在呢,直接发打印版的练习试卷,学生直接在试卷上面答题,交上来给到老师批改。毕竟功底是有的,陆文嘉批改试卷完全是轻车熟路,“唰唰唰”地快速翻阅评判着,已经批改过去了好几份,陆文嘉猛然感觉前面有一份试卷背面好像有用铅笔写的一段话?于是就匆匆往前翻,“哗啦哗啦哗啦”,连续翻回去好几页。果然,有一页试卷的背面,有铅笔写的一段话,淡淡的笔迹,并不明显,难怪陆文嘉在快速批改正面试题的时候,一带而过,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段单独用铅笔写在试卷背面的话,显然是对陆文嘉第一节课的回应。如果,翻过去就翻了过去,没有潜意识里面模糊的一个印象,牵导着陆文嘉又翻了回来;如果,陆文嘉只是在批改试卷,而不是比较在意学生的点滴反馈,翻过去就算是完成了任务,无需为一个模糊的印象返工,大概就不再会有后面的所有一切。
多少年过去了,陆文嘉清晰地记得判卷的时候是如何快速翻过去,又因为那个模糊印象匆匆翻回去寻找的情景。那么样年轻的一个人,带着考场失意的低沉,带着得意弟子风云散尽的落寞,趴在办公桌上不是“快速”而是“迅速”地批改着代替作业的试卷,三百多份并无差别的试卷,神使鬼差地竟然有那么一个模糊的印象,又停下手中的红笔,翻了回去。陆文嘉真不知道,那是人生的幸运,还是命运的捉弄。
多少年过去了,陆文嘉清晰地记得“哗啦哗啦”翻回去的情景,但是那一段至关要紧的话,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却一个字都不记得了。
那段单独用铅笔写在试卷背面的话,是对陆文嘉第一节课的回应。读过那段文字,陆文嘉倍感欣慰:“这又会是一位未来的亦师亦友吧”。一手好字挺拔清秀,字写得比自己都要好,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思维立意高远,怅然无限。陆文嘉连忙翻到正面去看名字,“李云辉”,果然名字也有些许不凡的意味,肯定会是一位个性鲜明、品格清奇的少年。
“三百多张桌子椅子讲过来,有一二听进去的已经难得。”
晚自习的时候,陆文嘉兴致勃勃地站到了十班的讲台,都有点急不可待了,“哪位是李云辉,麻烦站起来我看看。”
刚才还有点乱哄哄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一下,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第二排靠窗边的方向,却没有人站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