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太原九英(下)-第2/7页



    “据说唐朝发生‘甘露之变’那年,也有人看见那种巨大飞鸟的翼影掠空划过即将惊尘溅血的地面。”名叫信正的面色苍白家伙在树影里说道,“太和九年,二十七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李训他们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棍棒,怀揣一把利斧,预谋伏击作威作福的公公们。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等众多朝廷要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这场斧头血拼之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原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立后梁篡位而灭亡。据闻最后一个公公被杀的时候哭着问:‘谁是忠谁是奸?谁才是乱臣贼子?’当时名叫朱全忠的朱温一脸忠厚地说:‘当然我是忠,你是奸。’后来,朱全忠改名朱温,篡唐自立。”

    “忠奸确实很难从表面看出来,等到知道那时就晚了。”有乐走到树下取茶自饮,坐下来唏嘘道,“可惜‘茶仙’卢仝这样清雅之人也死于甘露之变。”

    记得我昔日学茶的时候,草庐的堂前就挂有卢仝这位“茶仙”画像。他是“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祖籍范阳人。早年隐于少室山茶仙泉,后迁居洛阳。自号玉川子,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读,邻僧赠米,刻苦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被尊称为“茶仙”。性格“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狷介类似孟郊;雄豪之气近于韩愈。我师傅说他属于韩孟诗派重要人物。

    卢仝少有才名,未满二十岁便隐居嵩岳少室山,不愿出仕进取。家中贫困,只有图书堆积满室。后卜居洛阳,亦仅破屋数间,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而无齿,家中仅靠邻僧送米度日。虽说处境困蹇逼仄,卢仝为人清正耿直,朝廷曾两度礼遇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时为“河南令”的韩愈称赞,但其他许多人都很不满,斥曰:“不喜欢大唐天下就滚开!”卢仝曾经被恶少恐吓,向韩愈诉说,韩愈要为他评理,卢仝考虑到那伙人会恨韩愈,不想再追究此事,韩愈更加佩服他的度量。

    长安发生“甘露之变”,这位《茶谱》的作者竟然也受到连累。他的好友贾岛曾在《哭卢仝》一诗里写道:“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卢仝临刑前,长安的好友去送别,卢仝委托友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卢氏后人将卢仝的尸骨偷运回乡安葬,由于担心受到牵连,在安葬卢仝之后,就举家南迁。此后几百年间,卢仝就在世人眼里销声匿迹了。在唐代一度风声最紧的时期,甚至连他的名字和著作也不能提起,官府让人从各类书籍和文章中抹掉他的一切。

    甘露之变时,卢仝恰巧与宰相王涯的几位幕僚在相府的书馆中吃饭,于是留宿在此,吏卒秘密行捕,卢仝说:“我是卢山人,和大家没有结怨,有什么罪?”官吏说:“既然是山人,来宰相的宅院,难道不是有罪吗?”这位诗人仓促忙乱中自己也不能辩解清楚,竟然一同遭受了甘露之祸,被牵连诛杀。卢仝年老没有头发,太监就在他的脑后订个钉子,便以行刑。先前卢仝生个儿子取名“添丁”,人们认为是中了预示吉凶的谶语。

    济源县西北山上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据说他的墓也在那儿。好友贾岛有诗《哭卢仝》:“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

    我学艺时得知,卢仝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所作的《七碗茶歌》在我们这儿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瀛洲茶道。这里的人们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被推到了“煎茶道”始祖的高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