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松山大决战(1)



四月十六日,公孙翊率领十五万大军,抵达松山城下。

十万护**,三万宁远黄得功的兵马,加上两万滦州宣府两地抽调出来的两万人马。

山海关总兵张国柱所部三万人马,这次主要负责后勤保障。

十五万大军出征,每日耗费的粮食,那都是数以万计来计算,没有强力的后勤保障,又哪里会有胜利可言。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这次出征,公孙翊足足准备两个多月,一共调集二十万大军,半年所需的粮草,分别囤积在山海关与宁远城。

除了粮草,还有医药用品,冷兵器时代的大战,其实死亡最大的原因往往不是在战场上,而是死在没来得及救治,导致伤势加重而死亡。

为此公孙翊这次还征集了大量的医药用品,尤其是海州纺织局,更是加工家点的制造了大批的绑带纱布。

其次是医护人员,这次出征,后勤保障的大夫,人数就超过一千人。

粮食医药保障完善后,剩下就是兵器甲胃,对付建奴,用步卒,骑兵都不足以取胜。

公孙翊最大的倚仗便是火器,三月份开始,海州军器局通过海上贸易局的船只,从海州运输了两百门各种型号的红夷大炮,运到永平州的滦河港口。

而燕京军器局,从去岁开始就制造了大批的弹药,以及火雷,总数量超过一万枚。

除此之外,护**五个营,拥有火绳枪三万支,平均子弹二十发。

而这些火器,就是公孙翊对付建奴最大的凭仗。

这次平辽,他的目标就是后金的盛京城。

松山城下,十五万大军连成一片,首尾相顾,围绕松山东南两翼摆开阵势。

之所以没有围城,自是因为多尔衮的十一万后金大军,此时业已进驻松山城。

建奴十一万大军,一半居于城池,一半立于城北高地,与明军展开对持。

双方兵力相等,大战虽然一触即发,但彼此却也是小心翼翼。

毕竟两军对垒,一个大意,便有可能导致全军溃败。

公孙翊中军大帐,各营主将齐聚。

前营主将刘芳亮、左营主将郝摇旗、右营主将王辅臣、后营主将胡心水、中军副将察罕、班达海。

以及公孙翊幕府中的陈子龙、顾炎武、张名振、陈近南外,还有滦州总兵党守素、宣府副将李成栋,宁远总兵黄得功。

其余各营副将,则在军前领军,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如今正是雨季时节,这对于我军的火器使用来说,存在不小的威胁。”

“所以我希望诸位将军务必保存好火器弹药的防雨工作。其次,明天开始,各营必须在军阵前进行土工作业,挖掘堑壕渠道。”

“堑壕渠道的作用,有三大好处,第一个可以阻碍建奴骑兵的冲锋,第二可以利于我军火器射击,第三有利于防水和掩护作用。”

“所以本王希望各营必须轮番上阵,不可怠慢。”

公孙翊抵达松山城下,刚刚立下营寨,便召开了这次军前会议。

现在大军抵达松山城下,在看到后金十一大军鼎盛的军容之后,他反而不急着决战了。

因为公孙翊手中有粮,其次他远征而来,士卒疲惫,正好借此休整一番。

相反建奴大军以逸待劳,若是急着出战,反而正中敌人下怀。

其次,公孙翊得到密报,建奴大军粮草短缺,若是能够拖延一些时日,建奴不说不攻自破,士气必然衰竭。

进行土工作业,挖掘深沟堑壕,正是公孙翊准备打持久战的策略。

深沟堑壕在冷兵器时代,之所以仅仅存在城池周围,自然是冷兵器都是近身肉搏,深沟堑壕不利于两军决战。

但发展到热兵器时代,也就是火器时代,堑壕深沟,效果则是十分显着明显。

公孙翊现在军中有两百门红夷大炮,三万支火绳枪,弹药充足,只要抓住机会,一战足以定乾坤。

但这个时候,公孙翊必须藏拙。

二百门红夷大炮要是就这样摆出来,那还不把建奴吓跑了。

松山城如今在公孙翊眼中,那就是一轮齐射的事情。

但对于公孙翊来说,夺取松山镇,根本没有丝毫意义。

只有消灭建奴的有生力量,才是此战的关键。

“谨遵吴王之令。”众将纷纷起身应道。

“中军骑兵营,午后开始,开始羊攻松山城,吸引建奴注意力,我们要让建奴动起来,只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才是制胜的法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