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元帅使计谋水匪来投降
东门永昌在帅帐里踱来踱去,他琢磨着如何消灭这帮运河水匪。这些日子探马回来报告,都是一句话:没有发现水匪的踪迹!这可愁坏了东门永昌,难道他们都钻天入地了?他不断的拍打自己的脑袋,让自己想出一条计策来。忽然间,一条计策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他命令中军去传东平县令。没过一个时辰,东平县令都会坐着两人小轿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一进帅帐纳头便拜:“东门大帅,不知传唤下官有何吩咐?”
东门永昌扶起县令都会说道:“县尊,本帅请你来是有要事相商。本帅想请你张贴一张布告,就说请渔民把船拉上岸,本帅要放火烧尽湖面上的芦苇,把水匪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其一举消灭,写完请盖上县府大印。”
东平县令都会一听就慌了手脚,急忙说道:“大帅,不可呀!这湖里芦苇是沿岸苇民的衣食父母,你要是把芦苇烧光,那些苇民靠什么生活呀?他们的一年吃穿全靠这一湖芦苇了。苇民们到秋天收割芦苇,编苇席织囤篓拿到市集上去卖,借此糊口。大帅要烧掉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众苇民能答应吗?”
东门永昌铁青着脸,说道:“本帅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废什么话!”
县官都会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东门永昌,只好勉强的答应了。他回到了县衙,找来了师爷,把写布告的事交给了师爷,师爷冷笑道:“这位大帅真聪明,把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您,您就等着苇民们拆您的衙门吧!”
都会哭丧着脸说道:“我有什么办法,本县是官小言轻,任凭你怎么讲这位大帅就是听不进去。唉--等着苇民闹事吧。”
布告贴出去了,渔民倒是听话,把自家的渔船都拉上了岸,借这个机会晒晒网。可苇民们却不干了,手拿钩齿棍棒围住了县衙的大门,一部分暴怒的苇民冲进了县衙大堂,把个县令撵的象群猫捉老鼠一样,撵的他无处躲无处藏的,老鼠还有个洞可以藏身,这县官却没有藏身的地方。县官见己要被打了,他喊道:“你们有能耐去找领兵的元帅,这布告是他让写的,与本县无关。”
那些苇民一听是官兵元帅让发布的,又转身来到了湖边的军营。这军营可不比县府的大堂,说冲击就能冲击的。士兵们手持gung箭站在了大营门口,那些苇民一见官兵这架势都麻爪了,他们只能站在军营大门口高喊:“让你们元帅出来说话--”他们喊了足足有一个时辰,不见元帅出来,大家也喊累了,各个象泄气的皮球一样瘪茄子了。
这时,东门永昌出来了,他走到苇民中间说道:“烧苇塘的事本帅也是出于无奈,要怪你们只能怪那些水匪了,他们危害乡里,凿穿过往商船,然后便隐蔽在芦苇丛中不现身,本帅只好将芦苇烧光,将他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要算账你们就尽快的把匿藏在家中的水匪交出来,或者知道他们的行踪来向本帅报告,事后必有重赏!只于烧掉芦苇给你们造成的损失,官府会给你们补偿的。”
众苇民一听官府还给补偿,大家一商量,觉得继续闹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况且冲击军营是死罪,他们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官兵,根本冲不进去,只好见好就收了。这时东门永昌又开口了:“你们这里有水匪家属吧?我警告你们,赶快把你们当水匪的儿子、兄弟找回来送交本帅,本帅既往不咎,只讲现在,不说过去。如若不然让本帅查出你是水匪家属,家长连坐!”
东门永昌见众苇民都散去了,转身回了帅帐。母亲应二娘问道:“昌儿,你真要烧苇塘?”
东门永昌笑道:“母亲,这是儿子的一计,我估摸着还有水匪隐藏在苇塘里,这一宣传肯定会把他们吓出来。儿子不会蠢到烧苇塘的地步,况且真要烧了苇塘这事传到皇上耳朵里他会怎么看我,那些尖嘴的大臣会弹劾我的,说我祸害百姓,不顾苇民的死活,这赔本的买卖你儿子才不干呢!”
应二娘大笑道:“我说我的儿子不会这么蠢吗?他母亲这么英明怎么能生出一个蠢才来。”
东门永昌叫来中军,布置道:“你令手下多写几份布告,凡是告知水匪首领下落的赏银一百两,知道其老巢並能带领官兵抓住匪首的赏银五百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