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当年旧事 今时衷肠



  孙权在吴郡看了士燮的表文,心里有种不轻易道人的想法,只对众臣宣称:“士燮降我,交州可定。”

  可张昭时为内辅居先的军师一职,并没有当即同声附议,等群臣皆去,板正脸色,问道:“主公因何色变?”

  孙权踱步而回,稍一合手作礼,佯装疑惑的问:“张公,士燮下四郡,步子山能一两年降之,是故惊叹。”

  “不是这个,主公请再说。”张昭两手调直,笼抱挺正的身体。

  孙权转而伸谈:“张公,我年少不虑大事,未立之年,多烦教诲。”同时起袖,延请过议厅入堂内议事。

  二人偕行,张昭脚步放慢点跟在后面,空隙很少,若不是步履轻急有别,极易让人以为仅是一人。

  进入内堂,净沁池水,奇裁叶,秀木林,若是有人诗兴大发,说不定也能吟出一些妙词。

  不过孙权无意于此,四处张望,寻一处侍从不在的小亭,对近身探听的张昭如此说道:

  “张公,士燮上表全文锦饰,但其中‘孙车骑志与古人比射,轻脱荣辱之风’一句是有暗讽之意。”

  张昭倔目度一眼,“昭已体老,看不出来这有何暗讽。”

  “张公看,”孙权见张昭不出手搭开帛纸,自己双手便齐势撑住,唤出些许冷疏之感,“古人春秋行狩是彰威于四夷,然亦有穷武好战之辈。如‘千乘之劲宋’,引围而国灭,观耻于天下。士燮言我好擒射野兽,又不举善战强邦者,是故或有暗讥。”

  “再看后句,轻脱荣辱。是轻荣还是轻辱?是有奋发脱辱,还是苟且脱荣?士燮如此阴晦不明,成心可料而不可见。”

  张昭贯目向那短短一句,强作厉色,于此时附声:“主公所解,老臣深为认同。当蔽吴、士门户,将交州乱言一辈尽皆处死。”

  孙权狐疑神态骤若云起,提起心中所想,借事来询:“张公,交州士燮养文传教,一旦杀之,岂不比先前黄祖夺祢衡,曹操杀孔融尔?”

  张昭连忙顿首,托辞请罪:“是昭武断,不比沈、魏贤流明兴邦安国,辅文驭武之重。”

  孙权愣了一下,逢起一些旧事萦绕心头,一时怪悟,忙纡笑一下,便扶起这位老人:“权初统事,公瑾武胜,张公文助,大业得兴。今已去一人,权安能弃之?秣陵之名,未可扬志,日后应寻个好名道改。彼时也要张公提议了。”

  张昭的脸庞再度显现,垂目又是正色。

  士徽前时尽述孙策诛讨各地起势拒兵之人,至文末停在孙权稍有改观,可“回马枪”直谓建安九年事。

  建安九年,扬州吴郡人沈友在朝“正色立朝,清议峻厉”,言指是非而受诘问,沈自清谈矫时,直言孙权有“无君之心”,遂被杀害。

  同年,前为孙策忌而未杀的会稽人、前吴郡太守盛宪被孙权暗抑、幽禁。

  称赞他“天下谈士依以扬声”的孔融得到消息,不惜向原先好数短的对象——曹操,请求救援,并著《论盛孝章书》答赴,使以朝廷名义征入中原。

  孙权得知,因而杀之,并借机扩大打击面,祸连宗族、门生。其中,如效报许贡的门客相似旳是,受恩于盛的妫览、戴员潜伏待变,用一命抵一命的方式谋杀了骁勇的兄弟孙翊。

  蒋休听完黄柄讲完建安九年一事,先是道歉:“黄君能言此事,实为恳情。是休冒言此状了。”

  “不然,不然。”黄柄余光见有本部属员来寻他,就匆忙出决曹墙坦,回到另一处墙边了。

  唉……黄君还是知一好。蒋休面露苦色,更多的讯息应使自己明白,盛、沈二人,若只是使君失威损颜,尚可留存宗性命,不过一旦或家或友,当途者与未仕者同受一罪。

  高岱有数位友人,一友正是沈氏之长沈睧。而沈又与盛宪互为亲家,宗中沈仪为其外孙。同时,被孙策攻杀的陆康之子陆绩同与沈仪是平辈之友。一旦牵连,斩草除根。

  “不必过来!”蒋休原明诤置文,这时阴色哀容,惊得本部属员过来趋探。

  特意让胁部微有提升,摆摆手,“是数阅公文,使臂内血阻,又因湿热,沮塞其里,方才病发蛰胜。现在好多了,不必担忧。”

  吴巨清除二曹,又将原来读过《急就篇》,稍通文墨的人一并逐走。不过六曹所在,仍需值守净尘,便又召了大多目不识丁但能顺规矩的民在这二地清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