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引力源



  物体受到光线照射,会在吸收部分波长光线的基础上,反射其余波长的光线,视觉器官则通过接收反射的光波了解物体表面,材质和颜色才能被人类所洞察。

  但几何形飞船的表面,似乎并不遵循这些常识性理论,它反射光线的过程,彻底颠覆了李前辰的认知。

  探照灯散射的光波是标准的白色光,如果几何飞船的表面是光滑的,那么李前辰看到的反射光线应该同样是白色光芒。但出乎预料的是,他却看到了黑色。

  那是彻底的黑色,如同凝视深渊,毫无色彩可言。

  上清号的探测设备同样接收到了反射光线,但离奇的是,不同于任何已知数据,这些光线的波长是杂乱无章的,还以某种特殊方式叠加在一起,最终于屏幕上呈现的结果便是单调的黑色。

  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现象,以人类掌握的光学知识,“光”是没有黑色的,黑色的光代表色彩的虚无,也就是没有光。

  相比于设备得出的异常数据,李前辰用肉眼看到的结果,则更为匪夷所思。在他看来,这种黑色和普通黑色全然不同,那是某种颗粒感——绝非简单意义上表面材质的颗粒感,而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真正意义上光线的颗粒感。

  这看似神奇的感觉,从生物学上其实并不难解释。当光波强度达到一定量级,肉眼感光细胞接收的光线趋于饱和,就会呈现一种“颗粒感”的错觉,这和用低功率激光光束照射眼睛时的视觉效果非常类似。

  也就是说,白色的光线照射在几何飞船上,其表面虽然也反射出光波,但它们的波长却被彻底改变了,而且变得杂乱无章。自然的反射现象绝不会产生类似的怪异效果,这甚至可以理解为,几何飞船对光波进行了二次加工。

  面对眼前的一切,李前辰也试图找到其背后的蛛丝马迹,但这显然是徒劳的,没有合乎逻辑的答案。

  “这种材料的构成,根本不是人类科技所能理解的,甚至于……它到底是不是物质我也不能确定。”李前辰思索着,最终放弃了毫无头绪的猜测。

  他定了定神,收回视野,开始从整体上观察飞船的外部构造——他在寻找某种特殊机构或者痕迹,试图发现舱门一类、可以进入几何飞船的渠道。

  这当然是枉费心机的——6个黑色长方体通体封闭,没有任何哪怕一条细线的存在。

  李前辰无奈的摇了摇头,“除非得到这个几何飞船主人的同意——如果它还有主人的话——以我目前掌握的技术手段,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他苦笑着,“而且,不要说进入其内部了,就连这6个长方体到底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我也无法确定——上清号原始的探测设备,比我用肉眼观察也强不到哪去。”

  一个小时转眼过去,上清号已经绕几何体飞船缓慢旋转了两圈,李前辰也目不转睛的、随飞行轨迹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两圈。这期间,除了震撼带来的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外,他一无所获。

  “一会再慢慢研究吧,我还有正事没干呢。”李前辰想着,收拢了心神,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探索之旅的真正目的上——寻找造成上清号偏航的引力源。

  直到此刻他才发现,根据对探测数据的分析,计算机其实早就得出了结论,原来这些长方体并不是上清号偏航的原因,它们只是和引力源非常靠近罢了。

  那个真正的引力源,在距此一万公里的另一个位置上。

  透过舷窗,他努力辨识着计算中引力源所在的区域。很显然,那里并没有任何星体,也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飞船,事实上,那里什么都没有,遥远恒星的光线可以自由穿行,那是一片虚无的空间。

  但在下一刻,李前辰又注意到,那个引力源竟被他轻易发现了,而且还是肉眼可辨的程度——他看到,1万公里外的一个球形区域,正凭空散发着淡幽幽的红色光芒。

  将几何飞船误认为是引力源,并不是因为这个球形区域难以被发现——恰恰相反,这个散发着淡红色光芒的空间范围是那样的不同寻常,以至于一眼就能辨识出它的特殊之处。只是刚才李前辰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6个长方体上,几乎一刻都没有转移视线,才忽略了明显的空间异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